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叶子戏或叶子格戏,视乎年代与语境,可以解作类似升官图之骰戏、可能是后世“马吊”的原型游戏、马吊游戏、用马吊牌玩的牌戏统称,或一般纸牌戏的泛称,是一个具多重意义的词汇。
“叶子戏”一词,初见于唐代苏鹗《同昌公主传》:“韦氏诸宗,好为叶子戏。夜则公主以红琉璃盘盛夜光珠,令僧祁立堂中,而光明如昼焉。”据欧阳修《归田录》所述[1],唐代的叶子戏其实是骰子格,是一类用骰子玩耍,类似后世升官图的图版游戏。旧日书本以卷轴记载,使用并不方便,至唐代改以折叠形式的“叶子”或“策子”(册子)代替,而骰子格的赏例亦印在叶子上以供检阅,故称为叶子格。宋代程大昌亦将叶子解作册子[2]。
宋代钱易所编掌故《南部新书》,有朱全忠掷骰子玩叶子戏的故事[3]。欧阳修曾忆述自己年少时藏有叶子,后来遗失,他指当时这种叶子戏基本上已经失传[1]。据清代高士奇记载[4],南唐李后主有妃嫔周氏著有游戏谱《金叶子格》,尽管这种骰戏到不传后世,但清初文人渔洋《南唐宫词》仍有诗句曰“花底自成金叶格”。
叶子戏的起源,众说纷云。有传说[5]指叶子格乃唐初天文学家张遂(即一行禅师)发明,“葉子”拆字即为“二十世李”,隐喻大唐国祚。又有传说[1]谓叶子格要到唐中叶才出现,因其发明人叶子青而得名。另有类似传说指这个游戏为唐末某妇人发明[6]。
明代的“叶子戏”,意思与宋代迥异。据明成化年间陆容 (1466年-1494年)《菽园杂记》记载[7],当时昆山流行一种牌戏,所用牌张共三十八叶,分别为一至九钱,一至九百,一至九万,二十至九十万贯、百万贯、千万贯及万万贯。一万贯或以上的牌张均绘有《水浒传》一百单八将其中二十人的图像,例如尊万万贯是宋江,千万贯是武松等等。当时的人就称这种牌为“叶子”,而牌戏本身就称为“叶子戏”,现在多称为水浒牌。
后来文献记载的“马吊”牌,比这种叶子多出两张牌。清代掌故家徐珂指宋代已有马吊游戏[8],不过实际上,只有明、清两代,才留下马吊牌经,而且现存最早有关马吊牌的文献,是明代万历年间潘之恒所著的《叶子谱》及《续叶子谱》,成书时间比陆容的《菽园杂记》晚了近一世纪,所以陆容所描述的叶子,究竟是马吊牌的原型,还是与马吊牌同时代的近亲,并不清楚。
“叶子”到了晚明,主要有两个意思,其一是后世所谓“马吊牌”,其二是一种牌式与马吊相近的“酒牌”。
尽管后世马吊牌的尺寸与现今一般中国纸牌相若,但据《叶子谱》所载,叶子乃“古贝叶之遗制”,所以它起初也许有如直尺大小,比现今的纸牌长,而且是名副其实用叶子制,不过按天启年间黎遂球《运掌经》所载,“凡牌之用,有数适焉,大可一寸,高倍出之,厚仅盈指,纸轻小,便易挟以偕游”,可见晚明马吊牌已是纸制。一副明代马吊牌共四十只,分“十、万、索、钱”(“十”即十万贯,而一索即一百文钱)四门:
— 由小至大 → | |||||||||||
十 字 门 |
二 十 |
三 十 |
四 十 |
五 十 |
六 十 |
七 十 |
八 十 |
九 十 |
百 万 |
千 万 |
尊 万 万 贯 |
万 字 门 |
一 万 |
二 万 |
三 万 |
四 万 |
五 万 |
六 万 |
七 万 |
八 万 |
尊 九 万 贯 | ||
索 子 门 |
一 索 |
二 索 |
三 索 |
四 索 |
五 索 |
六 索 |
七 索 |
八 索 |
尊 九 索 | ||
文 钱 门 |
九 钱 |
八 钱 |
七 钱 |
六 钱 |
五 钱 |
四 钱 |
三 钱 |
二 钱 |
一 钱 |
半 文 钱 |
尊 空 没 文 |
以上每门最大的牌均冠以“尊”字。由于文钱中间有空洞,所以取其意头,以一文钱都没有的空没文为尊,亦因此文钱门各牌的大小顺序与其他三门相反,与后世其他纸牌大异。千万别称千兵,后世又称老千;空没文别称齾客,后世又称为空汤、空汤瓶、空堂或空文;半文钱别称枝花,后世又称为半枝花或半齾。跟陆容所述的叶子一样,马吊牌的十、万两门亦均印有《水浒传》人形。然而,陆容所述的“百”字门,在马吊中称为“索子”,而且马吊牌的空没文及半文钱二牌,亦为陆容叙述所无。
用马吊牌玩的牌戏,于晚明就通称为“叶子戏”。称叶子戏所用牌具为“马吊牌”,只是后人笼统的说法。有记录的明代叶子戏,其实有马吊、看虎与扯章(又称扯张,有“扯三章”与“扯五章”两种变化)三种。看虎与扯章均去掉马吊牌的十字门,只留千万,共用三十张牌,而类似只用三十马吊花色的游戏或牌具,至清代就统称为游湖。三种游戏之间并无母子关系,只是后来清代人挪用了“马吊”作牌具名,才令人误以为看虎与扯章乃从马吊衍生出来[9]。明人对于游戏与牌具的分野,其实划分得很清楚。马吊、看虎与扯章,于明代《叶子谱》、《续叶子谱》、《运掌经》以及文学家冯梦龙所著的《牌经十三篇》与《马吊脚例》之中,都只是游戏的名字,牌具本身,则称为“叶子”、“昆山牌”、“蜡牌”等等,不一而足,但不称为“马吊”。
马吊游戏于明末盛行,令不少士大夫沉迷[10],清初时甚至有“明亡于马吊”一说[11]。有些现代人以为马吊游戏即是古代的麻将,但根据《叶子谱》、《续叶子谱》与《马吊脚例》,明代的叶子戏都是以大击小的斗牌游戏,跟麻雀这种凑牌游戏截然不同。
“叶子”一词,于明代还解作酒牌,是其中一种用来行酒令的工具,牌式与马吊牌相近,但尺寸与牌面设计则有别。现存最早的酒牌,是明万历年间《元明戏曲叶子》,与潘之恒的《叶子谱》属同一年代。按《叶子谱》所述,“叶子始于昆山,初用《水浒传》中名色为角扺戏耳,后为马掉……钱数贱九而贵空殊,倒置有味”,然而“至酒牌出而古意逾失,用之逾浅。禅爵花妓,既已不伦,甚至淫媟欲呕,徒败人兴”,似是先有斗牌用的叶子,才有行酒令用的叶子。纵使酒牌称为“叶子”,但行酒令并不称为“叶子戏”。
清代“叶子戏”一词的用法较为多变。有些作家为了引述古人,提及“叶子戏”时,所用的为他们所知的前朝解释,例如汪师韩《谈书录》说“纸牌之戏,前人以为起自唐之叶子格、宋之鹤格、小叶子格,然叶格戏似兼用骰子,盖与今之马吊、游湖异矣”[9],引用的就是唐代的解释,而高士奇《天禄识余》指“叶子,如今之纸牌、酒令”,所引的大致上是明代的解释(不过他误以为唐代叶子格戏即纸牌戏与酒令[4])。也有人狭义地将叶子戏解释为马吊游戏本身,例如《分甘余话》[12]及《蜀碧》[13]均如此。亦有人将“叶子格戏”视为纸牌游戏的泛称,例如李斗《扬州画舫录》的十湖[14]。
唐代叶子格失传已久,好些清代作家都误以为唐代叶格即纸牌。前述高士奇《天禄识余》与赵翼《陔余丛考.叶子戏》[15]即为其中两例。
近代研究者袁克文,撰有《雀谱》、《叶子新书》、《沿革表》、《角戏志》、《鸳鸯局图经》,曾说:“得明代叶子一局,从而略窥古法,复搜集天津、丹徒、临沂、歙县诸地之叶子,附以雀牌,作《沿革表》,纪其嬗变,作《角戏志》,疏其法例,合为一编,命曰《叶子新书》。戏虽无益,亦一代之文物也。”[17]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