饸饹面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饸饹面,古称河漏[1],是一种盛行于中国大陆陕西、山西、河北、甘肃、河南等地的面食,其做法是将莜麦面粉、荞麦面粉、高粱面粉、玉米面粉或其他杂豆面粉和软,用饸饹床子(一种木制的有许多圆眼的工具),把面通过圆眼压出来,形成小圆条。在制作饸饹的过程中,会掺入榆皮面(榆树内皮经过磨制,所得的面)作为黏合剂使用[2]。饸饹比一般面条要粗些,但比面条软,食用方式和面条差不多。适合应用于那些没有小麦面粉粘性大,不能按普通方法做成面条的面类。


饸饹面的历史非常悠久,早称“河漏”,相传清康熙年间,康熙帝指派专人对全国各地风味小吃进行统计造册,“河漏”也被编入册中,因“河漏”这古怪的名字成功引起皇帝的注意,皇帝吃后龙颜大悦,因“河漏”的叫法与大清国治理河道很不协调,于是康熙帝做了朱批,改“河漏”为“饸饹”。[3]
参考文献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