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肉真菌(英语:Carnivorous fungi),亦作肉食性真菌捕食性真菌predaceous fungi),是真菌的一种,透过捕捉和消化微细的或细小的动物而转化成其部分或全部养份[1]。现时已被描述的物种约200余种,皆属于子囊菌门Ascomycota)的毛霉菌门Mucoromycotina)及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 他们通常在土壤中生活,而且多个品种均以透过捕食或攻击微生物,例如:线虫捕食菌nematophagous fungus)会捕食线虫,而其他物种可能会捕食变形虫弹尾目Collembola)物种。

Thumb
属于圆盘菌科Arthrobotrys属真菌,在显微镜下显现出其用来捕获线虫的黏接结构。图中的数字间距为122 µm。

表皮毛发皮肤指甲鳞片羽毛上生长的真菌,无论其宿主是生是死,皆属于皮肤癣菌,而非食肉真菌。 同样地,在动物的开口及消化管道生存的真菌亦不属于食肉真菌,也不属于内部病原体。而透过攻击和定殖昆虫的昆虫病原体也不一定被归类为食肉真菌,只有那些诸如冬虫夏草之类的真菌,其菌体在昆虫的体内生长,又或如虫囊菌目Laboulbeniales)物种那样寄生于昆虫体内的物种才算。

这些以线虫为猎物的食肉真菌,表现出两种不同的捕食机制:

  • 收缩环结构(主动陷阱)
  • 黏接结构(被动陷阱)

透过核糖体DNA的排序,显示这些捕食的机制在真菌的不同谱系内各自演化出来[2],是一个趋同演化的例子。

参考文献

参看

外部链接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