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飓风吉纳维芙(英语:Hurricane Genevieve),也称为超强台风吉纳维芙(英语:Typhoon Genevieve),是自1999年飓风多拉以来首个横跨所有三个北太平洋洋面的热带气旋。7月25日,吉纳维芙从一股位于夏威夷州东偏南的东风波发展成2014年太平洋飓风季的第八个热带风暴。然而,强烈垂直风切变导致它在翌日减弱为热带低压,并在7月28日退化成残留低气压。7月29日晚上,系统重新发展成热带低压,但受垂直风切变和干空气影响,系统在7月31日再次减弱为残留低气压。
其残留重新发展成热带低压,并于8月2日在夏威夷州以南短暂达到热带风暴标准,但不久后又减弱为热带低压。8月5日晚上,吉纳维芙再次增强为热带风暴,并于翌日在有利条件下快速增强为一级飓风。8月7日早上,吉纳维芙增强为四级飓风,在不久后穿越国际日期变更线并被重新归类为台风,也成为2014年太平洋台风季的第十三个获命名的风暴。当天晚上,吉纳维芙在威克岛西偏南方达到最高强度。
超强台风吉纳维芙于8月8日中午开始逐渐减弱,8月9日由热带对流层上部槽带来的更强垂直风切变进一步使其减弱。台风在8月10日中午横越北纬30度线,因海面温度较低及下沉不断扩大,在不久后减弱为强热带风暴。吉纳维芙于8月11日减弱为热带风暴,并于翌日减弱为热带低压,当时其深层对流已有所减弱。
7月17日,国家飓风中心开始监测一个从中美洲北部离岸向西移动的东风波,伴随少量阵雨和雷暴[1]。四天后,雷暴活动变得更加集中[2];到7月22日,低压区变得更有组织[3]。7月23日,国家飓风中心指出该系统可能在两天内变成热带低压[4];然而,该机构还指出风切变可能会在未来几天有所增强[5]。随着中心附近的深层对流有所增加,以及高级散射仪(ASCAT)收集的数据显示出现一个达热带风暴风力标准的大风区域,国家飓风中心在7月25日将该系统升级为热带风暴吉纳维芙[6]。此后不久,系统达到风力时速75公里的首波最高强度[7]。
此后不久,副热带高压脊和热带辐合带带来强劲的风切变,影响系统的发展,导致吉纳维芙在继续向西移动时失去组织[8]。在低层环流中心外露并与深层对流分离后,国家飓风中心随后在7月26日将其降格为热带低压[9]。尽管虽然在翌日早上其中心附近的深层对流有所增加,但吉纳维芙在穿越西经140度线时继续与西风风切变对抗,进入中太平洋飓风中心监测的水域[10]。由于缺乏深层对流,中太平洋飓风中心表示吉纳维芙已于7月28日早上变成残留低气压,只剩下低层云层漩涡。不过,由于预测风切变水平会下降,中太平洋飓风中心指出其重新发展的可能性[11]。
大约在36小时后,吉纳维芙的残余在夏威夷群岛主要岛屿东南方再生成热带低压[12]。该系统在7月30日短暂地变得更有组织,促使中太平洋飓风中心预测风暴将重新增强为热带风暴[13]。然而在当天晚上,由于东南风切变增加[14]和干空气渗透,低层环流中心已切离至深层对流以东[15]。在UTC7月31日21时,由于中心以西只有一个孤立的深层对流区域,中太平洋飓风中心报告表明吉纳维芙再次退化成残留低气压[16]。
吉纳维芙的残余继续向西移动,进入更有利于热带气旋发展的环境。8月2日下午,随着风暴再次获得深层对流且上层流出模式有所改进,吉纳维芙重生成热带低压[17]。到当天UTC21时,吉纳维芙再次达到热带风暴标准,继续沿着其北方的副热带高压脊向西移动[18],但仅仅6小时后,中太平洋飓风中心将吉纳维芙降格为热带低压[19]。中心附近的深层对流时而增加,时而消退,然而吉纳维芙未能重新增强[20]。在向西偏南移动后,吉纳维芙于8月4日继续沿着北方的高压脊,转向西偏北移动[21]。
尽管有中等的风切变,对流很快就环绕在低层环流的东南侧[22]。尽管持续受风切变影响,在UTC8月5日21时,中太平洋飓风中心仍将系统升级为热带风暴[23]。风切变迅速减弱,使其进入一段快速增强期[24]。到8月6日下午,吉纳维芙增强至一级飓风下限;该系统还在新形成的风眼周围形成中心密集云团区和组织良好的云带。横越海面温度非常高的海面[25],其增强趋势在当晚有所加快。根据进阶的德沃夏克分析法估计其风速达每小时215公里,以及显示其非常清晰的风眼被非常寒冷的云顶包围,中太平洋飓风在翌日早上将飓风升级至萨菲尔-辛普森飓风风力等级的四级标准[26]。
吉纳维芙在UTC8月7日6时越过国际日期变更线,进入由日本气象厅营运的东京区域专责气象中心责任区。因此,日本气象厅立即将吉纳维芙认定为台风,十分钟最大持续风速为每小时185公里[27]。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基于其直径23公里的风眼被紧密且对称的对流围绕,以及受惠于一个位于北方和东方的强热带对流层上部槽,打开非常好的极向外流,也将吉纳维芙升级为超级台风[28]。仅6小时后,联合台风警报中心报告指出吉纳维芙已达到一分钟持续风速每小时260公里的五级标准,当时微波图像显示直径111公里的眼墙以南象限的上方有一个对流带[29]。由于吉纳维芙继续停留在径向外流和低垂直风切变的有利环境中,日本气象厅表示位于威克岛东偏南约1,220公里处的台风已于8月7日晚上达到最高强度,十分钟最大持续风速为每小时205公里。[30]
8月8日上午,吉纳维芙开始沿着位于东方和东北方的深层副热带高压脊的西部外围向北移动。虽然当天中午台风结构依然紧密,但深层对流带变得支离破碎显示吉纳维芙已开始其减弱趋势[31]。结果,由于系统周围的对流变暖,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在同日晚上将吉纳维芙降级为台风[32]。8月9日早上,吉纳维芙加速向北偏东方向移动,开始遭遇高达每小时55公里的垂直风切变,以及沿着热带对流层上部槽的西部外围岀现下沉,加上来自该槽的外流减弱。因此,其风眼被云层遮盖,而核心附近最深层的对流亦开始变暖[33]。系统于下午开始向北偏西方移动,此时寒冷的密集云团区已经缩小且变得不甚对称[34]。
吉纳维芙有8月10日早上重新形成一个直径27公里的风眼,对流变得更加对称和有组织,但只维持短时间。随着系统被拉长,风眼很快就消失[35]。高层分析显示一个复杂的环境——一个位于东南方的反气旋,一个位于西方的热带对流层上部槽,以及另一个位于北方的反气旋。热带对流层上部槽和首个反气旋为该系统上带来强烈的上层西南气流和中等的垂直风切变,但这些不利因素被台风的高移动速度所抵消[36]。系统向西北方移动,吉纳维芙在中午越过北纬30度线,开始遇到低于摄氏26度的不利海面温度。与此同时,一个挖掘槽正在扩大下沉区域,将系统核心与沿赤道方向的热带水汽分隔出来[37]。之后,随着干空气包围系统,紧密地包裹台风低层环流中心的深层对流迅速减弱[38]。
8月10日晚上,日本气象厅将位于中途岛西偏北约1,080公里处的吉纳维芙降级为强热带风暴,而联合台风警报中心于翌日早上将其降级为热带风暴[39][40]。干空气、低海面温度以及与热带湿气的联系迅速减弱,使风暴上空的深层对流几乎完全消散。这一过程因热带对流层上部槽的解体而加速,有助于增强赤道向的流出[41]。在众多不利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下,日本气象厅在中午将正在迅速减弱的系统降级为热带风暴,此时系统开始向西偏北移动且速度有所放缓[42]。由于与弱低层环流中心相关的对流有所减弱,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在同日晚上发布最后警告并将吉纳维芙降级为热带低压[43]。
日本气象厅在UTC8月12日6时将吉纳维芙降级为热带低压后,系统向西漂移,然后非常缓慢地向西北移动,直到8月13日晚才加速向东北方移动[44][45]。日本气象厅报告指热带低压吉纳维芙在8月14日中午之前已消散[46][47];然而,海洋预报中心表示该后热带气旋在同日晚上穿越国际日期变更线,再次进入北太平洋中部[48]。8月15日中午之前,吉纳维芙的残留最终被另一个温带气旋吸收[49][50]。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