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於德國的英美籍作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露丝·鲍尔·贾华拉,CBE(英语:Ruth Prawer Jhabvala,1927年5月7日—2013年4月3日),英国作家。曾于1975年获布克奖,亦于1986年及1992年分别两次拿下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奖。
生于德国科隆,波兰的犹太人,1939年举家从纳粹德国逃往英国,1948年获英国籍。1951年于伦敦玛丽王后大学毕业,获英语文学硕士学位;同年与一名印度建筑师Cyrus H. Jhabvala结婚,其后二人移居印度德里,育有三名女儿。1975年贾华拉搬往纽约,后归化美国籍。
贾华拉与莫香特艾佛利电影制作公司长期合作。该公司由电影导演詹姆斯·艾佛利(James Ivory)以及后来加入的制片人伊斯梅尔·莫香特所组成,因善于用唯美手法把描述二十世纪初英国的小说搬上银幕而闻名,旗下作品更曾拿下六座奥斯卡金像奖;他们三人亦因此被称之为“三头神”(但他们其实没有一个是土生土长的英国人)。
小说代表作为《热与尘》(暂译,原名Heat and Dust),也即是1975年的布克奖得主;亦把不少以英国中上流社会为背景的小说改编成剧本,更因改编E·M·福斯特的《霍华兹庄园》及《看得见风景的房间》为剧本而两次获得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奖。
2013年4月3日,贾华拉于纽约因肺病逝世。[1]
年份 | 电影 | 备注 | |
---|---|---|---|
中文译名 | 原名 | ||
1963 | The Householder | 剧本,改编自贾华拉自己的小说 | |
1965 | Shakespeare Wallah | 剧本 | |
1969 | 《风流大师》 | The Guru | 剧本 |
1972 | Bombay Talkie | 剧本 | |
1975 | Autobiography of a Princess | 编写 | |
1977 | 《玫瑰园》 | Roseland | 故事及剧本 |
1978 | Hullabaloo Over Georgie and Bonnie's Pictures | 编写 | |
1979 | 《欧洲人》 | The Europeans | 剧本,改编自亨利·詹姆斯的同名小说 |
1980 | Jane Austen in Manhattan | 编写,加入简·奥斯丁的歌剧剧本"Sir Charles Grandison" | |
1981 | 《四重奏》 | Quartet | 剧本,改编自简·里斯的同名小说 |
1983 | 《恋恋红尘路》 | Heat and Dust | 剧本,改编自贾华拉自己的小说 |
1984 | 《名都之恋》 | The Bostonians | 剧本,改编自亨利·詹姆斯的同名小说 |
1985 | 《看得见风景的房间》 | A Room with a View | 剧本,改编自E·M·福斯特的同名小说 |
1988 | 《琴韵动我心》 | Madame Sousatzka | 剧本,改编自伯尼斯·鲁本思的同名小说 |
1990 | 《末路英雄半世情》 | Mr. and Mrs. Bridge | 剧本,改编自Evan S. Connell的小说"Mr. Bridge" & "Mrs. Bridge" |
1992 | 《霍华德庄园》 | Howards End | 剧本,改编自E·M·福斯特的同名小说 |
1993 | 《长日留痕》 | The Remains of the Day | 剧本,改编自石黑一雄的同名小说 |
1995 | 《不羁的巴黎》 | Jefferson in Paris | 编写 |
1996 | Surviving Picasso | 剧本 | |
1998 | A Soldier's Daughter Never Cries | 剧本,改编自Kaylie Jones的同名小说 | |
2000 | 《金色情挑》 | The Golden Bowl | 剧本,改编自 from the novel by 亨利·詹姆斯的同名小说 |
2003 | Le Divorce | 和詹姆斯·艾佛利一起编写,改编自Diane Johnson同名小说 | |
2008 | The City of Your Final Destination | 剧本,改编自Peter Cameron的同名小说 |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