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霍金以量子效应理论推测出的一种由黑洞散发出来的热辐射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霍金辐射(英语:Hawking radiation)是以量子效应理论推测出的一种由黑洞散发出来的热辐射。此理论在1974年由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提出。[1]有了霍金辐射的理论就能说明黑洞的质量如何降低而导致黑洞蒸散的现象。
黑洞因为霍金辐射而失去质量,当黑洞损失的质量比增加的质量多的时候,黑洞就会缩小,最终消失。而比较小的微黑洞的辐射量通常会比正常的黑洞大,所以前者会比后者缩小与消失的速度还要快。
霍金的分析迅速成为第一个令人信服的量子引力理论,尽管目前尚未实际观察到霍金辐射的存在。在2008年6月NASA发射了GLAST卫星,它可以寻找蒸发的黑洞中γ射线的闪光。而在额外维度理论,高能粒子对撞也有可能创造出会自我消失的微黑洞。
2010年9月,一项模拟重力研究的结果被部分科学家认为是首次展示出霍金辐射的可能存在与可能性质。然而,霍金辐射仍未被实际观测到[2][3]。
黑洞是一个万有引力极大的地方,它周围的物质会被重力拉进去。以经典力学上来说,它的重力超强,甚至电磁辐射波也无法逃脱。目前虽尚未了解如何统一重力与量子力学,但远离黑洞之处的重力效应却微弱到依然可以使计算结果符合弯曲时空的量子场论框架。霍金表示量子效应允许黑洞发射精确的黑体辐射。这电磁辐射仿佛被一个温度和黑洞的质量成反比的黑体发出。
举例来说,一太阳质量的黑洞的温度仅有60nK;事实上,黑洞会吸收比自身发射要多得多的宇宙微波背景辐射。一个质量为4.5×1022 kg的黑洞(与月球质量相近)的温度会保持在2.7K,并吸收与其发射数量相等的辐射。更小的原生黑洞则会散发比自身吸收更多的辐射,因此逐渐失去质量。
在没有霍金辐射的概念以前,物理界有一个难题,如果把有很多熵的东西丢进黑洞里是否把那些熵给消灭掉了,但是熵在宇宙里是永增不减的,因此这代表黑洞应该也有很多熵,而有熵的任何东西都会释放黑体辐射,黑洞是否也会释放黑体辐射,但释放的机制又如何,霍金辐射就解释了黑洞释放黑体辐射的机制。根据海森堡测不准原理,在真空中会瞬间凭空且自然地产生许多粒子-反粒子(虚粒子)对,并且在极短的时间内成对湮灭,在宏观上没有质量产生。
雅可夫·鲍里索维奇·泽尔多维奇、雅各布·贝肯斯坦和史蒂芬·霍金等物理学者将量子力学和广义相对论结合起来,结果显示视界的温度并非是零,而且还会发光,虽然极其微弱。这种光就是所谓的“霍金辐射”;当成双成对的粒子——如电子和正电子,或一对光子——在强烈的引力场中被制造出来时,其中一个粒子会坠入黑洞,另一个会逃离,从而产生这种辐射。[4]:413ff
如果一个粒子对在黑洞附近形成,由于黑洞的引力场很强,导致配对诞生的正反粒子被扯开,有可能有一个跌入事件视界,而另一个没有,从而被黑洞的引力提升成实粒子。但这样就违反了能量守恒定律,所以另一个粒子的质量一定是从黑洞本身的质量而来——这就是黑洞释放辐射的一个简化解释。
基本上,大质量的黑洞可存活比较久一些。一般恒星死亡产生的黑洞可以活1066年,而超大质量黑洞则可以活1090年,霍金辐射也可以说明为什么我们无法观测到宇宙诞生时所产生的微黑洞,因为它们已经蒸发殆尽。
绝对真空违反了量子力学中的测不准原理,所以并不存在。当空间趋向绝对真空的过程中会产生虚粒子对,两个粒子对撞后又会消失,这样既不会违反量子力学,也不会违反质能守恒。当这种量子现象发生在黑洞的视界边缘,视界之外的虚粒子因为在视界之外,所以可以被观测到,从而变为实粒子,而视界之内的虚粒子因为在视界之内,所以会被黑洞吞噬,不会被观察到。因为视界之外的粒子是带有质量的真实粒子,由质量和能量守恒定律,视界之内被黑洞吞噬的粒子有负质量,所以黑洞的质量会因为这样的作用而减少。从外界看来,黑洞好像在慢慢蒸发。黑洞越小,蒸发速度越快,直到黑洞完全的蒸发。但由于这样的作用极为缓慢,和太阳质量一样的黑洞需要用大约1058年来蒸发0.0000001%的质量。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