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山第一公墓

臺北市北投區的墓地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陽明山第一公墓map

阳明山第一公墓,或称为阳明山示范公墓北投第一公墓,是位于台北市北投区阳明山顶北投地方的公共墓地,1956年开始规划兴建、1959年元月竣工,由台北市殡葬管理处管辖,1981年8月公告禁止土葬。

事实速览 墓地资料, 修建时间 ...
阳明山第一公墓
Thumb
阳明山第一公墓
Thumb
墓地资料
修建时间1956年—1959年
国家 中华民国台湾
地点台北市北投区泉源路220号
坐标25°8′10.75″N 121°31′16.25″E
类型公共墓地
所有者台北市殡葬管理处
关闭

沿革

公墓

1949年中华民国政府迁台后,在1953年完成全台丧葬设施数量与面积调查,着手实施战后台湾第一次以全省为对象进行的丧葬设施改善计划,台湾省政府分别在1955年6月颁订“改善公墓火葬场殡仪馆实施步骤”、1956年颁布“改善饮水厕所及公墓火葬场殡仪馆实施计划”、1958年颁布“各县市公墓火葬场殡仪馆第三期改善计划”,以解决公墓“虽甚普遍,但密埋丛葬,荒冢纵横”,火葬场“建立为数虽多,但缺乏妥善管理,形同破窑,房舍破损,烟囱梗塞,臭味四溢”,殡仪馆“私立殡仪馆独占居奇,殡葬业者鼓励丧家尽量浪费,力倡迷信,妨碍新礼施行”的情形。[1]然旧墓改善计划因各种因素致使效果未彰,使“增设新公墓”成为当时社会处将理想寄托的选项,认为“惟有打造一个全新的基础建设,才能落实改善”,并希望以此作为旧公墓的模范,更新人民的观感。在1958年订颁的第三期计划中,除了继续完成前两期未完成的旧公墓改善事项,同时将酝酿已久的兴建示范公墓项目加入,以每县市建立一座示范公墓为起点,所需土地则使用国有或市有地,以克服使用现有墓区所会遭遇的迁坟难题。阳明山管理局自1956年起分三期规划兴建阳明山示范公墓,占地10.9115,于1958年完成、1959年元月正式竣工启用,与大肚山的台中市示范公墓(1959年11月竣工)、六张犁的台北市示范公墓(1960年竣工)是台湾最先设立的三大示范公墓。[2][3]1973年12月31日以后阳明山管理局撤销,公墓改隶于台北市。1981年8月24日,台北市政府公布〈府社一字第39916号〉公告:“阳明山第一公墓暂时禁止申请埋葬”,仅限预留墓穴有案可稽者可申请埋葬。

纳骨塔

Thumb
阳明山灵骨塔与臻爱楼

1970年代后期,墓地尚可埋葬者少之又少,为求解决台北市墓地地荒问题,政府开始着手改善民俗、提倡火葬,社会局于1979年设计筹建阳明灵骨塔。1982年11月,阳明山灵骨塔正式启用,1999年7月28日整建为地上7层、地下1层之宝塔式建筑,占地2,000平方米(约600余坪),可资容纳骨灰箱计15,319个。[4]2009年7月5日,规划兴建第二灵骨塔,并于2011年6月10日完工,名曰阳明山“臻爱楼”,内设置50,000个贮骨柜,2012年落成启用,为地上3层、地下2层之现代建筑。[5][6]

花葬区

Thumb
Thumb
阳明山臻善园

2013年5月,台北市积极推动“绿色殡葬”将原阳明山第一公墓的停棺室、礼厅改建为花葬园区阳明山“臻善园”,同年10月27日启用,园区面积8,200平方米,设置18个葬区、5,000个花葬穴位。[7]2021年4月1日,启用“新设花葬区”,辟建面积约7,800平方米,设置22个花葬区,新增7,360个花葬穴位。目前面积计约16,000平方米,12,360个花葬穴位,区内植有吉野樱八重樱流苏树金毛杜鹃、平户杜鹃、茶花桂花等各种乔灌木及草花。[8][9]

参考文献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