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继承,指继承人对遗产债务承担的责任以所继承遗产的价值为限的原则。[1]中华民国民法第1148条规定系指继承人对于被继承人之债务,于继承人所得遗产之范围内,始负清偿责任。限定继承原为概括继承之例外规定,继承人必须于继承发生时起之特定期间内向法院声请,始生效力。惟现代社会许多继承人因不知继承事件发生,或因不知法律规定等情况,而未于特定期间内向法院声请限定继承或抛弃继承,致继承人继承庞大债务,造成不公,且悖于个人主义的潮流,广受各界批评,因此各界逐渐扬起检讨传统“父债子偿”之概括继承。[2]
历史
古罗马继承法中查士丁尼一世首度制定了限定继承原则(拉丁语:beneficium inventarii,直译:财产清单利益),规定若继承人在知悉其为继承人的30日内开始制作财产清册,则其就只为该清册内财产所生的债务负清偿责任。[3]
各地立法例
中华民国民法[锚点失效]自2009年修正后,改采“概括继承,有限责任”的继承模式,亦即采取一般所理解的“限定继承”,继承人于继承开始时,即仅就其因继承所得遗产范围内,对于被继承人之债权人负清偿责任。
日本民法继承编中,除了单纯承认(第920条)或放弃(第938条)继承(日语:相続)遗产外,亦可向家事法院(日语:家庭裁判所)提出限定承认(第924条)申述,在遗赠与债务清算后尚有盈余的限度内继承遗产(第922条)。[4]
《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 (1985) 第33条第1项:“继承遗产应当清偿被继承人依法应当缴纳的税款和债务,缴纳税款和清偿债务以他的遗产实际价值为限。超过遗产实际价值部分,继承人自愿偿还的不在此限。”(已废止)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2021) 第1161条:“继承人以所得遗产实际价值为限清偿被继承人依法应当缴纳的税款和债务。超过遗产实际价值部分,继承人自愿偿还的不在此限。”[5]
英国法采取剩余财产交付主义,遗产须先交付于遗产管理人或遗嘱执行人管理,待管理人清偿遗产债务、处理遗赠之后,始将剩余财产交予法定继承人。[6]
荷兰民法第4编第192条[7]就限定继承(荷兰语:beneficiaire aanvaarding,直译:受益继承)作有规定。[8]
参考资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