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小说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英语:Abdulrazak Gurnah,1948年12月20日—)[1][2][3]是一名坦桑尼亚裔英国小说家,使用英语写作,作品围绕难民主题展开,主要描述殖民地人民的生存状况,聚焦身份认同、种族冲突及历史书写等,所展现的后殖民时代生存现状被认为具有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2021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4]。
古尔纳出生于东非海岸的桑给巴尔岛,1968年赴英留学。他最初在坎特伯雷基督教会大学学习,其学位当时是由伦敦大学授予的。随后,他转到肯特大学,并于1982年获得博士学位。从1980年到1982年,古尔纳在尼日利亚的巴耶罗大学讲课。现在是肯特大学英语系的教授和研究生部主任。他的主要学术兴趣是后殖民主义写作和与殖民主义有关的论述,特别是与非洲、加勒比和印度有关的论述。
1948年12月20日,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出生在桑给巴尔苏丹国[5](今属坦桑尼亚[6])。18岁时逃离桑给巴尔革命期间阿拉伯公民面临的迫害[7],1968年前往英国留学[8],一开始在坎特伯雷基督教会大学读书,当时获伦敦大学颁发学位[9]。1982年,获肯特大学哲学博士文凭[6],1980年至1983年在尼日利亚卡诺贝耶罗大学任讲师,兼任肯特大学英语系教授,直至退休[7]。
古尔纳曾负责两期《非洲写作论文集》(Essays on African Writing)编辑,出版众多评论当代后殖民时代作家的论文,包括V·S·奈波尔、萨尔曼·鲁西迪和佐伊·威科姆,还负责编辑《萨尔曼·鲁西迪导读》(A Companion to Salman Rushdie,剑桥大学出版社,2007)。1987年起任《旅行者》杂志特约编辑[10]。为凯恩非洲文学奖[11]和布克奖评审[12]。
现居英国[13]。
古尔纳2006年当选皇家文学学会会士[14]。2021年10月7日,因“在殖民主义的影响,以及在不同文化与大陆之间的鸿沟中难民的命运下,流露出毫不妥协和富有同情心的洞察力”,获诺贝尔文学奖[15][16][17]。
古尔纳20多岁就开始用日记写下流离失所的感受,这些内容后来变成对家的深深感受,最终演变成为关于其他人的虚构故事。古尔纳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利用写作这个工具理解纪录自己身为难民漂泊异乡的感受。这些故事最终在他写博士论文的时候,汇编成他的首部小说《离别的记忆》。这部处女作为他在之后的小说、短篇小说和评论文章中持续探索“殖民主义、战争和流离失所造成的挥之不去的创伤”的主题奠定了基础[18]。
古尔纳的作品大多发生在东非沿岸地区[19],主角多来自桑给巴尔,除了一位[20],主题包括流亡、流离失所、归属感、殖民主义及国家背信弃义[21]。
文学评论人布鲁斯·金(Bruce King)认为古尔纳将小说的东非主人公置于更广阔的国际背景中,指出非洲人在他的小说中“永远是变化中的大世界的一分子”[22]。他认为古尔纳笔下的人物都是离乡背井、被人疏离、不受欢迎的,感觉像满是怨恨的受害者[22]。费莉希蒂·汉德(Felicity Hand)认为古尔纳的小说《赞美宁静》、《海边故事》和《遗弃》都关心“移民所产生的疏离和孤独情绪,以及其所衍生的关于支离破碎的身份及‘家’的意义的问题,发人深省”[23]。她观察到,古尔纳的角色移居海外后并未获得成功,时常用反讽和幽默来面对他们的处境[24]。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副教授张峰认为古尔纳在作品中深入解析非洲移民面对当代社会普遍存在的殖民和种族主义余孽时的痛苦与迷惘,用异化的人物性格映射现今英国社会的脆弱面[18]。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