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德拉X射线天文台(英语:Chandra X-ray Observatory,缩写为CXO),是美国宇航局(NASA)于1999年发射的一颗X射线天文卫星,以美国籍印度物理学家苏布拉马尼扬·钱德拉塞卡命名,为大型轨道天文台计划的第三颗卫星,目的是观测天体的X射线辐射。其特点是兼具极高的空间分辨率和谱分辨率,被认为是X射线天文学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空间望远镜,标志着X射线天文学从测光时代进入了光谱时代。
此条目可参照英语维基百科相应条目来扩充。 (2024年3月10日) |
先进X射线天文设备(AXAF) | |
基本资料 | |
---|---|
NSSDC ID | 1999-040B |
组织机构 | NASA, SAO, CXC |
主要制造商 | TRW, Northrop Grumman |
发射日期 | 1999年7月23日 |
发射地点 | 肯尼迪航天中心 |
发射载体 | 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STS-93) |
任务时长 | 原计划5年[1] 已运行25年3个月24日 |
质量 | 4790 kg |
轨道高度 | 远地点133,000 km(83,000 mi) 近地点16,000 km(9,900 mi) |
轨道周期 | 64.2小时 |
波段 | X射线(0.1 - 10 keV) |
口径 | 1.2 m |
集光面积 | 0.04 m2 at 1 keV |
焦距 | 10 m |
仪器 | |
ACIS | 先进CCD成像光谱仪 |
HETGS | 高能透射光栅摄谱仪 |
LETGS | 低能透射光栅摄谱仪 |
HRC | 高分辨率相机 |
网站 | chandra.harvard.edu |
历史
钱德拉X射线天文台源于1976年美籍意大利裔天文学家里卡尔多·贾科尼等人的设想。1978年,美国发射了第一颗能成像的X射线天文卫星——爱因斯坦卫星,为钱德拉X射线天文台的研制积累了经验。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钱德拉X射线天文台的研制工作一直在进行。1992年,为了削减预算,不得不对其进行重新设计,主镜数目由12个减为4个,终端设备也减掉2台,轨道改为椭圆形,最远距离达到地月距离的三分之一,这样做目的是避开地球辐射带的影响,但一旦发生故障,将无法用航天飞机对其进行维修。
此天文卫星的制造耗资15.5亿美元,原名为“先进X射线天文设备”(AXAF),1998年,为纪念美籍印度裔天体物理家钱德拉塞卡而更名。1999年7月23日,钱德拉X射线天文台由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搭载升空,运行在一条椭圆轨道上,近地点为1万公里,远地点为14万公里,轨道周期为64小时。卫星在轨期间由史密松天体物理台负责操控和运作。
规格与设备
钱德拉X射线天文台总重约4.8吨,主镜为四台套筒式掠射望远镜,每台口径1.2米,焦距10米,接受面积0.04平方米,采用沃尔特型光路。终端设备有:
- 高新CCD成像频谱仪(ACIS),由10台CCD组成,观测能段为0.2-10 keV。
- 高分辨率照相机(HRC),主要部件是2台微通道板探测器,观测能段为0.1-10 keV,时间分辨率达到0.016秒。
- 高能透射光栅摄谱仪(HETGS),观测能段为0.4 - 10 keV,谱分辨率为60-1000。
- 低能透射光栅摄谱仪(LETGS),观测能段为0.09 - 3 keV,谱分辨率为40-2000,两台摄谱仪都能够与高新CCD成像摄谱仪和高分辨率相机联合工作。
观测成果
钱德拉X射线天文台取得了大量的成果,包括在星遽增星系M82中发现了中等质量黑洞的证据[2]、发现伽玛射线暴GRB 991216中的X射线发射[3]、观测到了银河系中心超大质量黑洞人马座A的X射线辐射[4]、物质从原恒星盘落入恒星时发出的X射线[5]等等。
外部链接
- 钱德拉X射线天文台网站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参考文献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