锁港紫微宫
台灣澎湖縣廟宇,位於澎南區鎖港里,主祀紫微大帝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锁港紫微宫,或作小管港紫微宫(台湾话:Sió-kńg-káng Tsí-bî-kiong),是台湾澎湖县马公市庙宇,主祀紫微大帝,原供奉于锁港北极殿中,因应锁港渔港辟建,另于海埔新生地独立兴建而成的庙宇。[1]
沿革
“锁港”源自台语“小管港”之讹音,位于“圆顶半岛[2]”东南端,面朝台湾海峡,清领时期由嵵里澳管辖。[3][4]
锁管港祭祀“紫微大帝”和锁港北极殿于日治时期开办的鸾堂信仰有关[5],相传民国51年(1962年),锁港北极殿的“同化社训善堂”鸾手感应紫微大帝(来自云南省)降临指示,于翌年展开村内镇符绕境之时,行经“北坪海墘”处,乩童奉神谕于沙滩上踏地,表示此处将来为“紫微宫”预定地。民国67年(1978年),逢锁港北极殿重建,落成,增祀紫微大帝于庙中。[6][1][注 1]
民国70年代(约1980年代)后,澎湖县政府大规模起造渔港设施[7]:133,民国76年(1987年)间原“北坪海墘”处经抽砂填海,锁港渔港于焉落成。锁港居民见庙地显现,咸认为紫微大帝灵感应验,一片欣喜,遂于锁港三甲(东甲、西甲、顶甲)挑选十人,筹组建宫委员会展开四方募款作业。[8][注 1]
民国89年(2000年),“锁港北极殿坤元寺财团委员会”标下庙地现址,并择期于同年农历十月廿三动工建庙,但由于工程款项浩大,民国95年(2006年)完成庙宇建筑主结构后,便告经费拮据,停工三年。民国98年(2009年),奔走年余资金到位后,锁港里民成立“锁港紫微宫管理员会”,并于同年农历十月初二复工;民国99年(2010年)农历十月十五未时入火安座。锁港紫微宫建庙历程耗费十年,其兴建经费总计为新台币一亿七千万余元[注 1],其中庙宇建筑外头的紫微大帝坐像造价便高达新台币一亿余元,也是目前澎湖最高的天神坐像。[8]。
祭祀
紫微宫庙高七楼[8],总共有三层楼为供奉不同主神的神明厅:一楼为“紫微圣殿”,主祀北极紫微大帝(副祀慈济真君、福德正神、东岳大帝、玄天上帝、文昌帝君、文衡圣帝);二楼为“观音禅殿”,主祀观世音菩萨(副祀天上圣母、普贤菩萨、瑶池金母、大势至菩萨),三楼为玉皇宝殿,主祀玉皇大帝(副祀北斗星君、南斗星君)。[1]
图辑
-
庙埕、立面
-
俯瞰锁港渔港
-
一楼:主祀神祇
-
六十甲子签诗
-
二楼、一楼:大厅回廊
-
玉皇大帝凌霄宝殿
-
落成碑记(2010年)
注释
相关条目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