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沙江龙(属名:Chinshakiangosaurus,意为“金沙江的蜥蜴”)可能是已知最基础的蜥脚类之一,模式种兼唯一种中和金沙江龙于1992年由董枝明所描述,化石是在中国云南早侏罗世地层发现的破碎骨骼。金沙江龙保存了原始蜥脚类中极为罕见的头骨,对于理解该类群的初期演化情况有着重要意义;它显示早期蜥脚类可能具有肉质脸颊。[1]
发现
1970年赵喜进等人在云南中部永仁县[2]的冯家河组发现了化石,该地层是由泥岩、粉砂岩、砂岩构成的河相冲积层。由当中产出的介形纲、双壳纲等无脊椎化石来判断地质年代大致落在侏罗纪早期,确切年代则无从得知。[1]
正模标本IVPP V14474包括左齿骨、一个颈椎、数个背椎及尾椎、成对肩胛骨、部分骨盆、后肢。1975年叶以中和金沙江龙之名提及此标本,但当时没有经过描述,而是个无资格名称,直到1992年董枝明才发表简略的描述论文。[1][3]因此正确的引用标注应为Ye vide Dong, 1992。[1]
虽然董的描述让金沙江龙成为可能有效的物种,但长期受到研究界的忽视。阿普彻奇等人于2004年曾提及金沙江龙是一个蜥脚类的疑名。[4]2007年阿普彻奇等人发表关于金沙江龙齿骨及牙齿的详尽描述,确立成为一个有效物种。[1]
描述
如同其他蜥脚类,金沙江龙是大型、四足步行的植食性动物,拥有长脖子与长尾巴。唯一已知的标本估计身长12至13米。[3]遗骸主要有齿骨(下颌牙齿的附着处)、牙齿及许多颅后骨骼。截至今日,仅有齿骨及牙齿部分经过仔细研究,其余部位仍有待进一步描述。[1]
背视牙齿弯曲,下颌骨形成一道U形的宽阔吻部,这是蜥脚类的典型特征;而原始蜥脚形类的牙齿笔直,吻部呈狭窄V形。2007年阿普彻奇等人认为这反映的不同的觅食习性:窄吻的原始蜥脚形类可能是选择性摄植者,只吃植物某些特定部分;宽吻蜥脚类则是随机取向,用来适应摄取大量植叶。[1]
如同其他蜥脚类,牙齿尺寸朝吻尖变大。另一个类似蜥脚类的衍化特征在于:牙排横向有道骨板朝吻尖变厚,可能防止剥下枝叶时造成牙齿移位的风险。[1]
齿骨深厚,但比较像原始蜥脚形类,接近吻尖变低矮,而蜥脚类持续深厚成骨联合。[1][5]侧视牙齿有道脊突出,沿对角线生长,除金沙江龙以外只在原始蜥脚形类有看过,被诠释为肉质脸颊的附着处。[1][6]脸颊可防止食物从嘴中滑出,也许暗示著吞咽前经历某程度的口内研磨。若金沙江龙确属于基础蜥脚类,将成为该类首个脸颊证据。其余发现对应部位的蜥脚类化石,类似特征已消失或退化。[1]
下颌每侧有19颗牙齿,比所有已知蜥脚类都多,但少于原始蜥脚形类如板龙。牙齿呈叶状,有粗锯齿缘,比起蜥脚类更像原始蜥脚形类。牙齿舌侧略凹,可能是蜥脚类典型汤匙勺状齿的前身状态。[1]
分类
起初董将金沙江龙分类在黑丘龙科,当时他认为这是一群原蜥脚类。不过他已经注意到其与蜥脚类的相似之处。[3]较近期的研究将其分类为一种非常原始的蜥脚类。[1][7][4]与其他物种的亲缘关系则尚未明了。[1]
蜥脚下目 Sauropoda |
| ||||||||||||||||||||||||||||||||||||||||||||||||||||||
参考来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