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金刚代舰级(こんごうだいかん)是大日本帝国海军于1933年所提出的构想战舰舰级,用以取代当时已服役20余年的金刚号战舰。本级舰在《华盛顿海军条约》的规范基础下进行设计;原先规划为高速战舰。然而,由于《伦敦海军条约》规定各缔约国自签署条约后五年内不得再造新舰,本舰计划因此于不久后被废弃。
此条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16年10月19日) |
1922年由美、英、日、法、意等五国签署的《华盛顿海军条约》严格限制了各列强海军的规模。然而,根据该条约的规定,各国主力舰于舰龄满20年时可建造排水量在35,000吨以下且16英寸主炮数量在10门以下的替代战舰。1928年(昭和3年)时,军备限制研究委员会开始研拟一款符合条约限制的替代战舰,并向海军大臣冈田启介提交了研究报告书;该型战舰排水量为35,000吨,并备有12门410毫米舰炮作为主炮。金刚号战舰于1933年(昭和8年)时舰龄已满20年,因此已符合条约中建造替代战舰的条件,军令部于是向舰政本部行文,要求其着手规划新型替代战舰设计事宜;后者遂请造船少将藤本喜久雄与造船中将平贺让分别提交设计方案。
然而,1930年签订的《伦敦海军条约》却规定各列强海军至1936年12月31日前均不得再造新舰,从而迫使日本放弃了本级舰的建造计划。
本方案的正式名称为“舰政本部方案”。
军舰专家远藤昭认为日本海军应先以上述规格建造金刚代舰级战舰以避免与《华盛顿海军条约》的相关规定抵触,条约失效后再以下列方案进行升级:
值得注意的是,以金刚代舰级战舰的设计而言,要将其升级至上述规格,仅于理论上可行。[1]
平贺让所提出的方案,其内容细节仍不甚明朗,但该方案可能拥有与彭萨科拉级重巡洋舰类似的炮塔布局模式。
两方案相比较下,藤本喜久雄的方案是将装甲平均分布于战舰舰体上,而平贺让的方案则采取较为保守的装甲布局,其设计将防御完全集中于重点区域。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