踢猫效应(英语:Kick the cat)也称为踢狗效应kick the dog[1],是一种隐喻,描述在组织或是家庭中位阶较高的人,可能会借由责罚位阶较低的人来转移英语Displacement (psychology)挫折或不满,而位阶较低的人也会以类似的方式将挫折发泄给位阶更低的人,因此产生了连锁反应。

举例来说,爸爸在公司被老板责骂,因此回家后骂小孩,小孩不开心,于是去踢猫。

由来

此一词语至少在十九世纪时就已经使用[2]。根据作者John Bradshaw的说法,当时的人们对其他动物比较残忍,甚至像踢猫这种事也是件平常的事,因此出现在日常用语中[3]。以其名称来看,踢猫效应就好比是一个愤怒或是受挫的上班族下班回到家中,想要设法发泄其怒气,但放眼看去只看到猫可以当出气筒,因此最后以踢猫来发泄其情绪,即使猫和上班族的受挫一点关系都没有[4]

职场动力学或家庭动力学

踢猫效应常用来描述员工用责骂同仁或部属来发泄压力英语Occupational stress[5],而且可能会造成连锁反应.高阶的主管责骂较低阶的部属,而这些部属会再责骂更低阶的部属……。这类的骨牌效应也出现在家庭中,例如爸爸对妈妈发脾气,妈妈对较大的小孩发脾气,较大的小孩对其弟弟妹妹发脾气,最后弟弟妹妹把气出在宠物身上[6]

若在等级制度的每个个体都在受到责备英语Blaming时,不分青红皂白的责备其直属部属,责备人可能就会造成踢猫效应,而且会往下传播到最底层。2009年的实验发现责备甚至会影响不相关的旁观者[7]

心理学理论

依照《Psychology Today》“生命中部分的生气及挫折可能会让我们骂无辜的人(或宠物)。”[1]这种表现可以称为“转向攻击”(displaced aggression)[1]

踢猫效应是不好的,视为是一种愤怒管理英语anger management不良的现象[8]。依照作者Steve Sonderman的说法:“男人借由生气宣泄90%的情绪”,而踢猫效应可能是转移丧恸焦虑或其他情绪的方式[9]。心理学作者Raj Persaud建议将踢猫效应视为心理宣泄的方式,因为这些人害怕向同事或同侪发泄所有的情绪[10]

参阅

参考资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