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贝克良伯爵拜特伦·伊斯特万(匈牙利语:Gróf bethleni Bethlen István;1874年10月8日—1946年10月5日),匈牙利王国政治强人,在一战后的反革命武装中扮演要角,为霍尔蒂·米克洛什摄政王建立王国立下汗马功劳,拜特伦于1921-1931年间担任首相期间,建立了以联合党为中心的威权体制,透过经济改革、大规模建设与国际合作,他治理下的匈牙利在经济、福利与实业上取得长远进步,享有“拜特伦繁荣”美誉,他本人亦被尊称为“伟大巩固者”。尽管经济大萧条及法西斯主义者的崛起让他于1931年辞职并退出联合党,仍继续领导保守派对抗法西斯派,并作为霍尔蒂的幕僚参与决策,德国推翻霍尔蒂政府后,拜特伦因为其反德态度遭到通缉,尽管拜特伦一直秉持反轴心国立场但仍遭苏联俘虏,最终在莫斯科的布提尔卡监狱病逝。
伯爵 贝特伦·伊斯特万 匈牙利语:Bethlen István | |
---|---|
匈牙利首相 | |
任期 1921年4月14日—1931年8月24日 | |
君主 | 霍尔蒂·米克洛什(作为摄政王) |
前任 | 泰莱基·帕尔 |
继任 | 卡罗伊·久洛 |
众议员 | |
任期 1901年10月31日—1918年11月16日 | |
任期 1920年2月18日—1939年2月2日 | |
个人资料 | |
出生 | Gróf bethleni Bethlen István 1874年10月8日 奥匈帝国圣史蒂芬王冠领格尼耶塞格 |
逝世 | 1946年10月5日 苏联莫斯科 | (71岁)
配偶 | 拜特伦·玛格丽特 (1901年结婚—1946年结束) |
儿女 | 安德拉斯 (1902–1970) 伊斯特万 (1904–1982) 加伯尔 (1906–1981) |
父母 | 拜特伦·伊斯特万 泰莱基·伊洛娜 |
亲属 | 拜特伦·安德拉斯(岳父) |
作为匈牙利王国执政最久及最强势的首相,从1920年泰莱基·帕尔上台起直到1944年卡拉伊·米克洛什政府被德国强制解散标志匈牙利王国作为独立国家的尾声,他也在期间每一届政府的成立与废止发挥重大影响,也被称作“第二位国家创始人”,是匈牙利王国国祚的中心人物之一。
拜特伦是拜特伦·伊斯特万伯爵和泰莱基伯爵之女伊洛娜三个孩子中的第三个,1883年起在贵族寄宿学校特蕾西亚学校就读,直到1893年考入布达佩斯大学的法学院,1897年毕业后在布达佩斯当律师。1901年娶作家拜特伦·玛格丽特女伯爵为妻,育有三子:安德拉斯、伊斯特万和加伯尔。
1901年起他以自由党籍国会议员的职位开始从政,直到一战结束后,拜特伦先后参加过三个政党[1],一战战败后,拜特伦批评卡罗伊·米哈伊总统的左倾共和主义政策,协助海军总司令霍尔蒂·米克洛什恢复匈牙利王国,并作为匈牙利使团的一员出席特里亚农条约会议。
必须将政党之间的致命争斗限制在界限内,尤其是那种将在人民间以威胁取代裨益浮现的阶级斗争元素,特别是下层阶级的心灵,将现存的道德价值摧毁而非彰显。[2]。
——拜特伦
卡尔一世的政变殷鉴不远,霍尔蒂要求拜特伦在奉行全民普选的同时,为祖国建立一个能够排除异己的强大政府,当时,匈牙利最具民意基础的政客是以农民出身、对民主制下的土地改革赢得民心的农业部长萨博·伊斯特万,拜特伦身为贵族保守派的一员,却又因为与其关系紧密的霍尔蒂驱逐卡尔一世而受正统派诟病,为此,拜特伦退出基督教国家统一党,邀请萨博·伊斯特万一起成立全新的统一党,藉以得到农民支持并赢得1922年大选,但当选后,拜特伦很快违背竞选时对土地改革的溢美之词,将萨保与他的派系推往幕后,将土地改革以更维护大地主利益的方式实现了[3]。
稳固局势后,拜特伦操纵选票、分配职务和改变选举法,成功将国内两个最强大的势力,即贵族和犹太实业家团结成霍尔蒂体制屋檐下新的寡头集团,拜特伦也试图工会协商以消弥矛盾,并在上任后七个月内与左翼反对派匈牙利社会民主党主席裴尔·卡罗伊密定拜特伦-裴尔条约,根据两人的密约,裴尔将不再从公务员、铁路工人和邮递员招募党员、同时停止组织群众罢工和共和主义宣传、停止反对拜特伦的外交立场,作为回报,拜特伦将保障社民党人的合法地位及出版刊物的自由、承诺他们在议会最高24席(10%)的席位,拜特伦也只会将他的重拳出击于“真正构成公共危险的人(即共产党和法西斯派)”,成功在10年内遏止了匈牙利的大规模政治运动,确立他日后的施政的根基[4]。
同年,拜特伦通过缩小投票权的法案,迫使大城市外的居民必须公开投票,随后又将法西斯倾向的副主席根伯什·久洛及其派系开除出出统一党,匈牙利在泰莱基·帕尔时代取得的民主再次尘寂,统一党得以蝉联执政党地位。
拜特伦的经济政策包括主导国家银行、新货币彭戈、健康保险、公共建设、教育、匈义联盟和加入国际联盟等政策[5][6],失去55%的工业设施后,匈牙利经济大量依赖于出口农产品,其复苏并非一蹴可及。他们的首要目标是让匈牙利的战时经济转化成和平时期的模式,并积极邀请外资投资匈牙利,以实现工业化。拜特伦政府同时对农业、旅游业、运输业和电力工业业者提供贷款,铁路、电气业和饭店是匈牙利镀金时代的标志,匈牙利的经济已超越一战爆发前一年的水准,其经济发展水准在1939年达到西欧国家的53.8%。
1920年代,匈牙利工农业生产迅速成长,对外贸易蓬勃发展。因此以乔林·费伦茨为代表的工业家崛起,在匈牙利享有较高的权威,但拜特伦政府也重用如胡萨尔·卡罗伊等民主社会主义人物执掌国家社会保险研究所,统筹社会福利、社会保险等政策。
上述功绩成功为其统治时期赢得了“拜特伦繁荣”的美誉[7],在社会政策改革中,社会保险的重组无疑值得一提。1927年扩大了强制疾病和意外保险的受益范围,同时提高了被保险人的社会福利。一年后,即 1928 年,引入了强制性的老年、残疾、鳏寡和孤儿保险 (这些主要涵盖城市各阶层工人,但不包括农业工人。),住房和公共卫生领域也取得了显著进展,新建住宅数量、每十万居民医生人数、婴儿死亡率等统计数据亦证明了这一点[8]。
外交方面,拜特伦政府的最终目标是扭转特里亚农条约的影响和最小化德苏影响,这意味着匈牙利终将从罗马尼亚王国、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王国的手上收回失土,因此,他鼓动鲁塞尼亚人和斯洛伐克人争取自治权,让他们决定自己的归属,基于民族平等原则在特兰西瓦尼亚实行自治,并在匈牙利人是少数的南部地区建议举行公投。
但上述三国最终组成小协约国,受法国保护,拜特伦政府转向英国与法西斯意大利,与意大利于1927年签订友谊条约。
1926年,匈牙利的伪造法郎事件东窗事发,迅速延烧成一项恶名昭彰的政经丑闻,此次事件是由前任国王卡尔一世的亲信拉约斯温迪施-格雷茨亲王发起用以打击法国经济并为匈牙利政府筹取资金,且德国民族主义运动也参与其中,被各界视作针对一战后匈牙利对协约国的复仇,由于霍尔蒂长期以对英法等前协约国“一边倒”的态度换取经济复苏的资本,与德国的再度交好形成了严重的危机。法国总理阿里斯蒂德·白里安欲借机把涉及此案的拜特伦赶下台并换上更自由派的人选[9][10],几位策划者提供了拜特伦参与的罪证,他虽透过直接控制整个审判过程来掩盖自己的角色[11][12],但面对巨大的舆论压力,拜特伦也无奈向霍尔蒂递交辞辞。然而霍尔蒂拒绝他的请辞亲自挽回拜特伦[13],拜特伦最终仅重组以内政部长拉科夫斯基·伊凡为首的内阁回应政敌,在这场案件期间,拜特伦成功让自己被塑造成对抗西方的英雄,因此结案后他的声望不降反升[14],而法国则视不能咎责拜特伦为一大失败,因为这最终对匈牙利、德国等前同盟国的民族主义和凡尔赛体系修正主义运动铺平了道路[15]。
当霍尔蒂体制渐趋完善后,他再度放宽对选举权等对平民权益的限制[16],并废除了有歧视之嫌的大学名额依种族分配法律,但不久后,经济大萧条爆发,拜特伦无力解决,根伯什借机起事挑战拜特伦,最后于1931年下台。在他十年的首相生涯中,曾代理了财政部长(1921)、外交部长(1924)、司法部长(1924)、农业部长(1929)的四项内阁职务。
拜特伦辞相后,他仍然作为继续作为执政党主席和霍尔蒂的顾问手握大权,尤其走马上任的新首相卡罗伊·久洛有受情非得已之嫌,拜特伦的得意门生克里斯茨-费斯切·费伦茨则坐上内政部长的宝座,故拜特伦得以继续扮演“灰衣主教”操纵大局。不过,卡罗伊的经济政策未能改善低迷的经济,恐怖分子发动比亚托巴及袭击事件使局势恶化,克里斯茨-费斯切献计以戒严并搜捕共产党人稳定情势,更助长根伯什派反抗政府的气焰,窘况交迫下,拜特伦发表公开信,呼吁卡罗伊辞职。
根伯什上台后,透过“国家工作计划”稳固经济打下良好声望,便开始了清算拜特伦与其党羽的计划,克里斯茨-费斯切被迫去职,这种行为最终惹怒了霍尔蒂,拜特伦派得以再掌大权,他成功策反根伯什的二把手达拉尼·卡尔曼在其病逝后取而代之,使达拉尼任内执行对根伯什的修正主义,直到伊姆雷迪·贝拉发表其“奇迹革命”演讲前,匈牙利的外交政策都往拜特伦期望的亲英路线发展。同时,他也积极于奔走国际以巡回演讲以服务政府的事业,面对匈牙利向德国靠拢后,拜特伦强烈谴责外交政策及其衍生的反犹太法律。
直到匈牙利被德国占领为止,拜特伦长期作为霍尔蒂最信赖的亲信影响其决策,后来的首相卡罗伊·久洛、根伯什·久洛、达拉尼·卡尔曼、伊姆雷迪·贝拉、巴尔多希·拉斯洛陆续失势,背后也有拜特伦的影子[17][18]。1943年,拜特伦开始尝试与西方单放面和谈,在1944年匈牙利退出轴心国政变时,拜特伦也发挥了关键作用,他为霍尔蒂推荐了有第二个拜特伦之称的外交部长卡拉伊·米克洛什出任首相[19]。
纳粹德国推翻霍尔蒂后,拜特伦遭追捕,他在逃亡途中两次中风,苏联占领匈牙利后,拜特伦虽表现合作态度仍被押至莫斯科,一些观点认为苏联畏惧拜特伦的影响力将能团结匈牙利的反共势力,1946年10月5日,拜特伦在苏联布提尔卡监狱医院逝世,享寿71岁[20],苏联长期隐瞒了拜特伦的死讯,直到1993年,拜特伦的下场才为世人所知,隔年,他的象征性骨灰被埋葬在阜姆路墓地。
在 Osiris Kiadó 的主编 Gyurgyák János 的演讲中,题为《争论的十字火中:赞成与反对拜特伦》的历史学特色演讲中,他逐一探讨了不同历史时期后人对拜特伦的看法,然后在演讲结尾表明了自己的立场:“无论是辩护性的文学,还是拜特伦那些狡猾和狡诈的政治同僚的著作和回忆录,亦或是Szabó Dezső的预言性热情和夸大之词,又或是民众对他的隐藏的憎恨,以及本土社会民主党人和自由派对他的多方面可取之处的批评,以及市民激进派的真相和有毒之箭,都不能动摇我对贝克良伯爵伊斯特万的信仰,他一直是匈牙利的最后一位政治家,是一个伟大的匈牙利政治阶层的最后一位重要代表,即使他没有达到,也许由于当时的环境原因,无法达到戴阿克·费伦茨或塞切尼·伊什特万的高度,但仍然值得我们的尊敬。[21]”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