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音组合法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音位配列学 (英语:Phonotactics),又称语音组合法[1]、音系配列法、音位组合规则、音位结构限制,是语言学中研究特定语言或方言中音段(辅音元音)合法组合规则的学科,也是音系学的分支之一。其核心关注点在于揭示语音序列在词内或音节内的分布限制,例如哪些辅音簇可出现于词首、元音是否可单独构成音节等。音系配列规则是语言系统性的重要体现,直接影响词汇的生成、感知与习得。

举例说,普通话声母 /tɕ/、/tɕʰ/、/ɕ/(拼音jqx)后仅能接 /i/ 或 /y/,禁止接 /a/、/ɤ/等元音;而在英语里,词首辅音簇最多只能由两个辅音组成(如please),三辅音簇仅以 /s/ 开头时合法(如string)。然而,相近语言中的相同语音组合法未必相通,例如:现代英语因历史音系简化,双辅音簇/kn//ɡn/不允许出现在字词首(knight /naɪt/),但同语族德语荷兰语却允许(Gnott /ɡnɔːt/)。

语音组合分析

一般来说,对于每一个syllable,我们都可以分为以下两个部分:

  • 在元音之前的辅音,叫作音节头(onset)或称声母(initial);
  • 在音节头之后的元音及随后的子音被叫作韵母(rime);
    • 而韵母里的元音叫作音节核(nucleus);
    • 随后的子音叫作音节尾(coda)。

"Onset"及"coda"都可以不存在,但"nucleus"却一定要存在;即使在特殊程况下,某些语音只由子音组成,但有关的"syllabic consonant"其实都算是"nucleus",例如闽南语中的否定词“毋”"m"。

以英语为例

以英语“第12”twelfths这个字为例:twelfths的发音用IPA标记就是 /twɛlfθs/ ,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1. onset 的 /tw/
  2. nucleus 的 /ɛ/
  3. coda 的 /lfθs/

因此,我们可以把这个字标记为 CCVCCCC (C = consonant, V = vowel),照此方法便可构建不同类型音素的组合规则。例如,在英语中,音节头位置允许出现至多3个辅音;但在以标准语拼写的固有词中,只允许出现如下组合:[2]

/s/ + 肺音 (pulmonic) + 近音 (approximant):
  • /s/ + /m/ + /j/
  • /s/ + /t/ + /j ɹ/
  • /s/ + /p/ + /j ɹ l/
  • /s/ + /k/ + /j ɹ l w/

语音转移

“语音组合法”可以用来解释“语音转移”的现象。举例说:在英语中,"ue"一般都发读作/ju/,例如:"cue"读作/kju/,"due"读作/dju/;但"clue"却读作[kluː],而"blue"则读作[bluː]。这是因为若"ue"读作ju的话,会违反上述的语音组合法则,因此原来应该读作**[bljuː]的"blue"演变了成为[bluː]

特殊教育需要的语言治疗

对于一般儿童来说,语音组合法则都是在日常交谈中慢慢习得,但对于有学习困难的儿童来说,并不能透过日常生活习得语音组合法则。因此,语言治疗时往往要教导学生这些法则,使他们能够正确发音。

参考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