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譬喻师(梵语:Dārṣṭāntika),又称譬喻者,譬喻尊者或譬喻部师,佛教术语,最早出现于《大毘婆沙论》中,用来称呼说一切有部中的某些成员。这些成员的身份不太明确,现代学者认为可能是指说转部,或是出身健陀罗地区的持经[1]譬喻师。但是佛教学者也同意,譬喻师并不是一个有严密组织与传承的单一团体,他们最大的共通点,是他们主张的教义,不被《大毘婆沙论》的编者所认同。譬喻师的许多主张后来被经量部继承,他们被称为经部师(梵语:Sautrāntika)。
譬喻师这个名称,首次在《大毘婆沙论》中出现,它被引用的次数仅次于世友、妙音、大德法救、觉天、胁尊者等人,被视为是一个重要的论敌,讨论的次数远多于其他部派,如分别说部、大众部等。在譬喻师之外,玄奘译《大毘婆沙论》两次提到经部师[2][3],北凉译《阿毘昙毘婆沙论》称为诵持修多罗者[4]。据印顺研究,这是玄奘译《大毘婆沙论》版本的时代特色[5]。
在《俱舍论》中,也提到譬喻师这个名词,但《俱舍论》中主要是以经部师来称呼他们。《顺正理论》中,提到譬喻师、上座、经主三者,作为论敌。这三者的立论,相当于是《大毘婆沙论》中提到的譬喻师,或是《俱舍论》中的经部师。主要的差别在于,在《顺正理论》中,譬喻师通常是指较古代的论师,而上座、经主,在语气上,似乎是指与众贤同时代的某些论师,在《成唯识论述记》中,记载顺正理论所说的上座,即是室利逻多。
譬喻师从未被列为单独的部派,其身份自古以来有许多争议。继承了譬喻师传统的说转部和经量部之间的关系也自古就有多种说法。现代学者如印顺,将其分为说一切有部譬喻师和经部譬喻师两大类。
在大乘佛教所形成的传统上,譬喻师通常被认为就是指经量部,如《成唯识论述记》中,认为譬喻师是经量部的异师,又称日出论者。并将譬喻师分为三者[6]。藏传佛教中,也将譬喻师与经量部划上等号[7][8]。
根据日本学者加藤纯章的研究,在《大毘婆沙论》与《顺正理论》中,提到譬喻师,多是负面的态度,毘婆沙论师认为他们的观点应该予以驳斥,用譬喻师这个名称来贬低他们,甚至认为他们是属于分别说部,非说一切有部正宗。但相同的主张,在《俱舍论》中,就称他们为经部师,世亲也倾向于支持他们的论点。这代表了,譬喻师与经部师的称呼,在说一切有部论师中,只是用来表达正面或负面的态度,而不是用来指称某一个特定的群体。被《大毘婆沙论》论师批判的譬喻师,他们提出的主张,并不是完全一致的,这代表在当时的譬喻师,尚未形成一致的教义,不是来自同一个传承,也不是一个紧密的宗派。毘婆沙宗论师将《发智论》等同于释迦牟尼所说[9],而他们的注解最为正确;但譬喻师最大的共同点,就是不承认《大毘婆沙论》的论点是完全正确的,对毗婆沙宗的论点多加批评[10]。
本庄良文认为,《大毘婆沙论》在批判他宗学说时,都会明确说出其所属部派,唯独在批评譬喻师时,不曾说明他们的背景,这代表了譬喻师与毗婆沙论师同属于说一切有部。譬喻师不以《发智论》与《大毘婆沙论》为量,也就是认为它们非正理,非佛陀所说,因此,譬喻师在一开始就不承认《大毘婆沙论》的权威,这成为他们最大的特征。
据周柔含研究[11],在《大毘婆沙论》中,提到最多的异议者,是譬喻师,共提到90次,其次则是分别论者,共53次;以“止他宗”而提出的批判对象中,次数最多的是譬喻者,共48次,其次则是分别论者,共23次。譬喻师中,最富胜名的大德法救,其见解虽被纳入书中,但又被列为参考异说[12]。显示《大毘婆沙论》的编著者,表面上尊敬譬喻师,但实际上则完全反对譬喻师的论点,甚至将他们与分别说论同列,称为譬喻者分别论师。《大毘婆沙论》的编著,主要的目的就在于宣扬迦湿弥罗僧团认定的《发智论》教义,企图压制譬喻师的论点。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