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臺灣佛教比丘尼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释证严(1937年5月4日—),俗名王锦云,法名证严,字慧璋,出家前自号静思,生于台湾台中州大甲郡清水街(今台中市清水区),台湾佛教著名人物,为慈济基金会创办人,1963年于印顺导师门下出家,后返回花莲县秀林乡佳民村的普明寺苦修[2]。
1966年于花莲县普明寺创立“佛教克难慈济功德会”,为慈济基金会之前身,开展“慈善、医疗、教育、人文”以及“国际赈灾、骨髓捐赠、环境保护、社区志愿者”等四大志业、八大法印。
1991年,获得麦格赛赛奖社会领袖奖。2003年,获颁赠中华民国二等景星勋章。2011年,获选《时代杂志》(TIME)年度全球百大最具影响力人物[3]。2012年,由马来西亚槟城州元首册封“拿督斯里”(Dato' Seri)荣誉勋衔[4]。2022年,入榜英国广播公司(BBC)全球最具启发性与影响力的百大女性[5]。
释证严在台中清水出生,其弟为王端正。释证严自幼过继给叔父王天送家当长女,且随其迁居台中丰原[6]。其养父经营剧院,往来丰原、清水、潭子等城市之间,家境富裕。
1958年,21岁时,养父因脑溢血过世。王锦云后至丰原妙音寺参拜,当地住持妙广法师赠其“解结科仪”[7]。她为父做佛事前往丰原慈云寺拜《梁皇宝忏》,体会到经文中因缘果报之业力以及人生无常之道理[8]。同时期,一位寺院信徒将家中《法华经》当废纸售出,她请购回家,开始研读《法华经》。此一经书至今仍置于静思精舍[8]。
她时常往来寺院,萌生出家之意,经当地慈云寺出家师父引荐,前往新北市汐止静修院,准备出家,三天后被养母王沈月桂寻回[9]。王锦云随着慈云寺修道法师再度离家,由台中前往高雄,再转台东县鹿野乡王母庙。几经波折,在台东县鹿野乡王母庙之后,先后移居知本清觉寺、玉里玉泉寺、花莲东净寺、台东佛教莲社。后寄住在台东佛教莲社时,至信徒家中做客,在其府中见日文版《法华经大讲座》,才发现法华三部中的《无量义经》及《观普贤经》。阅读无量义经时,看见“静寂清澄,志玄虚漠,守之不动,亿百千劫。无量法门,悉现在前,得大智慧,通达诸法。”三十二字,对《无量义经》产生浓厚兴趣。后回到花莲,经许聪敏居士引荐[10],和修道法师前往花莲县秀林乡佳民村的普明寺参加庆典,并于普明寺对面的康乐村(俗称农场)弘法。
1962年年底修道法师返回丰原,王锦云留在普明寺自行落发,居士许聪敏为她取法名“修参”[9]。1963年至台北临济护国禅寺,希望受具足戒,但因为没有正式出家无法报名[11]。后至慧日讲堂购买《太虚大师全书》,遇见印顺长老,请求出家,以获得报名资格[12]。因开坛传戒时间紧迫,印顺导师开示:“我们因缘很特别,我看时间来不及了;但既然出家了,你要时时刻刻为佛教、为众生啊!”。印顺导师简单行皈依礼,为她完成出家仪式,成为她的出家依止师,为其取法名叫“证严”,字慧璋[12]。她随后报名三坛大戒,受比丘尼具足戒。
释证严受具足戒后便返回花莲。许聪敏居士在普明寺后搭建一小木屋,证严法师便在其中持诵抄写《法华经》,后因台风倒塌,又移往花莲慈善寺讲《地藏经》四个月,在讲经期间有四位弟子皈依法师座下,后又至基隆海会寺结夏安居三个月;直至1964年秋,方才回到普明寺,和德慈、德昭、德融、德恩四位弟子在附近之地藏庙旁之小木屋安居、修行。[13]:20
1966年,29岁的释证严前往花莲凤林镇某私人医院探望弟子德融的父亲,见地上一滩血迹,听人告知,为丰滨一名原住民妇女小产,却因缺少开刀所需保证金新台币八千元而无法开刀,只得又带回部落。此即“一滩血”事件。后来证严法师又遇三位修女,双方交流后对其慈善工作推广产生了很大影响,即慈济缘起的“三修女来访”。有纪录的三修女来访有两次,一次是三位穿着修女会衣的海星中学老师贝蒂、黄雪文和高凌霞修女因为郊游路过普明寺;不期而遇的情况下,比利时籍的贝蒂修女在谈话中对说:“佛教信徒这么多、力量这么大,如果做社会服务的工作,影响会更大。”证严法师大受震撼。[14]另一次是张金菊修女、汤修女、黄修女路过,看到证严法师在种菜,一行人向证严法师表示:“你们为什么不为老百姓去付出你们的爱?”证严法师听闻后,决心开始慈善工作。同年,印顺长老希望证严法师住持嘉义妙云兰若;但在其信徒挽留之下,决定留在花莲开展社会救济工作。[15]
慈济功德会创立初期,与几位信徒在普明寺做手工,发放救济品。后慈济开始发展,普明寺的空间渐渐地越来越无法容纳参加法会的信众,证严法师的母亲前来援助,购下一甲五分的地,建起一间大殿,称为静思精舍。由1968年起逐渐兴建精舍、厢房、寮房、办公室等,历经十多次增建,规模已十分庞大。[16]
功德会初期,在当地会员的协助规划之下,发行“慈济月刊”,开始建立“慈济委员”、“慈诚”制度。[17]
1966年,一滩血事件与三修女来访,成为了推动医疗志业的助力。1978年释证严罹患心绞痛,认为“人命在呼吸间”,慈济功德会却没能提供长久支持的资源。
1979年,释证严举办多次义诊,也因十多年来的慈善志业,发现“贫病相依”、“因病而贫”,认为台湾花东地区长期缺乏医疗资源,在慈济委员联谊月会上,发起建立“佛教慈济综合医院”。[13]:113-114
发布消息后,起初因花费太高得不到众人支持。释证严于各地奔波募款,受到社会人士及政府单位支持,历经林洋港、宋长志、李登辉、吴水云县长等人协助,解决用地问题。1984年4月24日于花莲市区原花莲农工牧场土地动工。1986年8月17日正式完工,[18]隔年又展开第二期工程。[13]:125-134
释证严后聘请前故台大医院副院长杜诗绵、原台大医院复健科主任曾文宾负责筹划工作,并相继出任花莲慈济医院院长。[13]:132-134
医院建院完成后,医院有硬件而无软件──即医疗人员,便逐步推展教育工作,建立慈济护专、慈济医学院。而护专、医学院后来相继改名为慈济技术学院(2015年改制为慈济科技大学)、慈济大学。[19]而除台湾本土社会救济外,进而从事资源回收的环保工作,[20]推展中国大陆赈灾、国际赈灾等工作。[21]于海外建立慈济人据点、分会,要求慈济人能怀着“取之于当地,用之于当地”、“头顶别人的天,就要回馈当地”等理念,在全球各地推动四大志业八大法印,也得到许多当地人的肯定。[22]
2006年12月16日,释证严正式宣告“慈济宗”立宗[24],以“菩萨所缘,缘苦众生”为宗门法脉,精神理念是“静思法脉勤行道、慈济宗门人间路 ”。[25]
释证严曾表示:“曾经有人问我,慈济既不是禅宗,也不是净土宗,属于佛教何种宗派?现在我告诉大家,我们是‘慈济宗’,以人与人之间为道场,修行无量法门。”[26]
现代的慈济大藏经:《静思语》,是释证严由《法华经》第一部《无量义经》节选释义。[24]
释证严“普天三无”:“普天之下没有我不爱的人;普天之下没有我不信任的人;普天之下没有我不原谅的人。”[27]
释证严语录:“从生的那一刻开始,直到死的那一刻,这生死之间能够将生命宗旨对准、没有毫厘偏差,人生就能解脱。”“不经一事,不长一智,在慈济宗门中见证无量法门。”世界佛教发展协会会长释莲海表示:乐观其成。[26][28][29]佛光山都监院院长慧传法师表示:对慈济宗成立乐见其成。[28]
慈济功德会,今时全名财团法人中华民国佛教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
一滩血事件是促成释证严创立慈济功德会的故事,但经调查被认为有争议。2001年,故事中被影射的医师子女认为父亲的名誉被破坏,因而对释证严提起刑事和民事诉讼。2003年,判决出炉,刑事部分无罪,但民事部分,判决释证严败诉,应赔偿101万元。[38]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