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皮样囊肿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表皮樣囊腫

表皮样囊肿(英语:epidermoid cyst)是一种通常在皮肤上发现的良性囊肿。表皮样囊肿主要源于表皮上的外胚层组织。在组织学的角度上,它是鳞状上皮细胞所组成的。通常此类囊肿容易与毛发囊肿英语Trichilemmal cyst相混淆;两者以往均被误归类为“皮脂腺囊肿”(sebaceous cyst),且此称呼现今仍被某些医师沿用。

事实速览 表皮样囊肿, 类型 ...
关闭

成因

表皮样囊肿通常由于表皮细胞进入真皮层,如外伤或手术造成。它们也可以通过相邻的一个阻塞毛孔引起人体穿孔。它们也被视为在加德纳氏综合征在头部和颈部的症状。它们可以通过细菌感染,并形成疙瘩状。[1]

形式

该表皮样囊肿可能完全无症状,或触摸时可能会产生疼痛。它可以释放脓液。它是女性的阴唇上很常见的。与毛囊囊肿英语pilar cysts相比之下,表皮样囊肿通常在于人体以相对较少的毛发的部位生长。[2]

表皮样囊肿有时会与三叉神经痛一同出现。

纵使他们并非恶性,但亦有因表皮样囊肿而引发恶性肿瘤的罕见病例。[3]

诊断

Thumb
一个被切除的表皮样囊肿
Thumb
在病理切片上显示的上皮细胞及成层角质蛋白(左旁)

表皮样囊肿通常是由患者自己发现的,当因他们发现在皮肤上有肿胀而主动求医作诊断。医生会在切除相关组织后由病理学医生通过显微镜作详细检查,包括表皮细胞的成层角质上是否有钙化的迹象。它们同时亦能在磁力共振影像检查或液体衰减反转恢复检查中发现。 在检查的过程中,有部分的表皮样囊肿被误诊为皮脂腺囊肿,主要原因是两者同样是在皮下发现的细小且无痛肿块。[4]

治疗

表皮样囊肿可通过切除手术被除去[5]。手术切除是治疗的最常用方法,至于切除的程度则由瘤囊与周围的重要组织结构的粘附性而决定的[6]

过氧化氢凝胶 (H2O2) 是从前推荐治疗药物的其中一种,尤其是当囊肿位于身体穿环耳环)上或附近。然而,凝胶因不能充分渗透囊肿而导致效用不显著,加上它可能会破坏愈伤组织[7][8]。当过氧化氢凝胶在耳环附近的囊肿使用时,过氧化物可能会因意外而进入耳道而导致耳聋,因此亦被评定为高风险治疗。

在身体穿环附近的囊肿,患者可用热盐水浸泡患处,配合抗菌药及爽身粉一同使用,以帮助清除囊肿,减少细菌繁殖。这个方法可在医生给予进一步诊治前使用[9]。值得一提的是,有身体穿环的患者可以有机会将肥厚性疤痕误当成囊肿。脸颊穿环比起其他地方的穿孔更容易导致囊肿,这主要是由附近的唾腺所造成的。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参见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