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翅目昆虫的一科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蠓科 | |
---|---|
Culicoides sonorensis,一只雌性的蠓 | |
科学分类 | |
界: | 动物界 Animalia |
门: | 节肢动物门 Arthropoda |
纲: | 昆虫纲 Insecta |
目: | 双翅目 Diptera |
亚目: | 长角亚目 Nematocera |
下目: | 蚊下目 Culicomorpha |
总科: | 摇蚊总科 Chironomoidea |
科: | 蠓科 Ceratopogonidae Grassi, 1900 |
亚科 | |
异名 | |
|
蠓科几乎所有物种的雌虫均会以某种动物为宿主来吸血,其中的一些物种被认为是捕食其他小昆虫的,特别是蚊子的幼虫已经调查确认是 Bezzia 的通常的猎物。例如,已经对 Bezzia nobilis 进行了实验,表明它们依赖蚊子幼虫作为一种猎物来源。[4][5]它们也可以是无脊椎动物的吸血寄生虫,这取决于吸血攻击是否致命。[6]
与其它吸血飞虫一样,这些叮咬的蠓,如库蠓,不仅可以通过叮咬对人畜等产生直接骚扰性危害,还可以通过吸血活动传播多种病原体,传播的疾病包括寄生线虫的曼氏菌病、蓝舌病、非洲马病、流行性出血病、虫媒病毒[7]和非病毒性动物病原体。[8]。因此,蠓虫是与人畜疾病关系密切的重要的媒介昆虫。[9]
蠓的幼虫需要水分才能发育,还需要空气和食物。它们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水生或陆生动物。[10]他们在世界各地几乎任何水栖或半水栖及山区都找到它们的栖息地。蠓科物种的若虫总可在一些潮湿的地方发现的,例如:在树皮底下、在腐烂的木头里、堆肥里、泥里、小溪旁、树洞内或保水植物内(例如:phytotelmata)。
库蠓属(Culicoides)、铗蠓属(Forcipomyia)及细蠓属(Leptoconops)主要吸有脊椎动物的血。有些Atrichopogon及铗蠓属物种是其他较大型的昆虫的外寄生虫(ectoparasite)。 毛蠓属(Dasyhelea)几乎只吃花蜜。其他属的物种则捕食较小型的昆虫。
本科物种体形细小,身长一般在1–4 mm之间,褐色或黑色,有复眼、单眼各一对,触角丝状,长而有毛,分为13~15节。下颚须有5节,喙短,雌虫为刺吸式。胸分三节,中胸背板最发达,前部两侧各有一肩坑。翅短而宽,翅端钝圆,接近前缘的二条翅脉甚粗大。翅上有细毛及粗毛,有的翅膀上有暗斑与白斑。翅在静止时重叠覆盖于腹部之上。足三对,较发达,腹部有10节,雌虫末端有尾须一对。[11]
头部近球形,复眼发达,触角丝状,吸血种类口器发达,但比蚊虫的口器短。胸部背面略隆起,前翅大,库蠓属前翅多淡色或有暗斑,后翅成平衡棒,腹部10节。雌蠓有受精囊和一对卵巢。仅雌蠓吸血。雄蠓尾端的外生殖器的构造因种类而异。蛹为裸蛹,分头、胸、腹3部,体前方背面有一对呼吸管。幼虫呈蠕虫状,上颚和咽发达,在水中作螺旋运动,行体壁呼吸。卵呈长纺锤形,长为宽的4倍以上。[12]
蠓为完全变态昆虫,这意味着它们的发育包括四个生命阶段:卵、幼虫、蛹和成虫。[13]在温暖气候中,常见的物种需要大约两到六周才能完成一个生命周期。成年雄性和雌性都以花蜜为食。大多数雌性还以脊椎动物(包括人类)的血液为食,以获取产卵所需的蛋白质。它们的叮咬很痛,并且会引起强烈的瘙痒损伤。[10] 它们的口器非常发达,可以切割宿主的皮肤。有些物种捕食其他昆虫。
全球已知蠓类5360种,其中库蠓1224~1530种、细蠓133种、铗蠓属蠛蠓亚属124种、澳蠓1种。吸血蠓虫(blood-suckingmidges)是蠓科昆虫中能叮刺人和畜等动物蠓虫的总称。吸血蠓虫是重要的医学昆虫。全世界已知吸血蠓虫为4属1503种,包括库蠓属(Culicoides)、蠛蠓属(Lasiohelea)、细蠓属(Leptoconops)和澳蠓属(Austroconops)。现知库蠓有1247种,占世界已知蠓科昆虫种类的23.3%,占已知4个吸血蠓属的83%。[14]
蠓科物种大致可以分类为四个亚科[15]:
本科包括以下属:[17]
蠓虫为刺吸式口器,雄蠓吸食植物汁液,雌蠓具有吸血习性。因此雌蠓可作为传播疾病的重要媒介。一般蠓虫的吸血活动是在白天、黎明或黄昏进行。成虫多栖息于树丛、竹林、杂草、洞穴等避风、避光处。当温度、光照适合且无风时,成虫即成群飞出,蠓虫的飞行能力不强,一般不超过0.5km,因此蠓虫的活动范围一般在栖息地周围的300m内,吸血蠓类交配时常有群舞现象,交配后吸血,约3~4d后卵巢发育成熟而产卵。通常雌蠓一生产卵2~3次,一次产卵量约50~150粒,蠓生活史所需的时间与温度关系密切,在夏季约需一个月,通常一年可繁殖2~4代,视种类与地区不同而异,雄蠓交配后1~2d便死亡,雌蠓的寿命约一个月,一般以幼虫或卵越冬。[9]
中国北方通常出现在5~8月;南方出现在4~10月。
蠓主要孳生在潮湿、松软、富有腐殖质的土壤内及水塘、树洞、沼泽和住区附近的粪坑、污水沟等处。
吸血蠓虫可以通过吸血传播多种虫媒病毒,目前已知的从吸血蠓虫分离鉴定的病毒有5科7属,包括弹状病毒科、水泡性病毒属及暂时热病毒属、呼肠孤病毒科、环状病毒属、布尼亚病毒科正布尼亚病毒属及内罗毕病毒属、披膜病毒科甲病毒属、黄病毒科黄病毒属。[9]
吸血蠓作为传播媒介可以在人和(或)动物之间传播多种病毒性疾病,蓝舌病是蠓虫传播的最重要的动物性疾病,以库蠓为主要传播媒介,主要侵害绵羊,该病的发生具有明显的地区性和季节性,以绵羊感染后临床症状最明显,表现为发热、面部水肿、颊粘膜和胃肠道粘膜严重的卡他性炎症为特征,严重病例舌头呈蓝紫色、发绀并出现溃疡和糜烂症状。孕羊患病可经胎盘传播给胎儿,引起母畜的流产、死胎或先天性异常的发生。目前在我国已经从库蠓中分离到蓝舌病毒,但尚未发现动物间有蓝舌病的流行。[9]
弹状病毒科中的新泽西水泡性口炎病毒所引起的水泡性口炎,又名鼻疮、口疮、伪口疮、“烂舌症”、“牛及马的口腔溃疡”等,是一种可引起马、牛、猪和鹿等多种动物发病的一种病毒性传染病,大量流涎是家畜感染最重要的症状,其特征表现为口腔黏膜、蹄冠状带及乳头皮肤出现水泡、糜烂及溃疡,临床症状与口蹄疫相似。人可因接触病畜而偶发感染,但常不显症状或仅轻微发烧或寒战,有的患者表现头疼、恶心、呕吐等。约有1/4的病人在口部、舌或鼻部出现疱疹样水疱病变,持续2~7天后完全恢复。VS最早于1926年和1927年在美国被报道,VS可以使马和牛的生产能力下降而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并对国际贸易产生严重影响。[9]
此外,布尼亚病毒科的赤羽病毒所造成的赤羽病是引起牛、羊繁殖障碍的一种重要病毒性疫病,是我国从国外进口牛、羊必须检测的七种疫病之一,其临床特征表现为流产、早产、死胎、胎儿畸形、木乃伊胎、新生胎儿发生关节弯曲积水性无脑综合症等,该病最早在意大利暴发,随后在日本、美国、韩国、台湾、沙特阿拉伯等地区分离到该病毒,对养牛业和养羊业危害严重,是较为严重的一种疫病,布尼亚病毒科奥柔普西病毒也可引起蠓媒性人兽共患病等。总之,蠓媒性疾病给畜牧业造成了巨大的疾病负担,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9]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