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心理學理論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蔡加尼克效应(英语:Zeigarnik effect),是一个心理学名词,得名于苏联心理学家布卢玛·蔡加尼克。相较于已经完成的工作,人们比较容易记得未完成的,或是被打断的工作。在格式塔学派中,也用蔡氏效应来陈述格式塔现象,而且不只是一种概念上的效应,在认知上也有类似的情形[1]。
此条目可参照英语维基百科相应条目来扩充。 |
蔡加尼克效应和奥夫相金娜效应不同。奥夫相金娜是蔡加尼克的同事,发现到人会倾向将曾中断的任务列为第二重要的任务[2]。
苏联心理学家布卢玛·蔡加尼克最早是因她的教授库尔特·扎德克·勒温而研究此一效应。库尔特·扎德克·勒温注意到服务生比较容易记得还没结账的点菜单。但在顾客结账之后,服务生就不记得点菜单的细节了。蔡加尼克设计了一连串的实验来找出此现象底层的机制。蔡加尼克的研究报告在1927年发表到《心理学研究》期刊上[3]。
记得未完成任务的好处可以用勒温的场域理论说明:已经开始的任务会产生一些和任务有关的张力,会提升相关内容的认知可及性[4]。只要任务完成,任务相关的张力就会释放,但若任务被中断了,张力会继续。若张力持续存在,相关内容的资讯会更容易取得,也就更容易记得[4]。
依照蔡加尼克效应,会建议学生暂停其学习,从事另一个不相关的任务(例如学习不同学科,或是玩游戏),其记忆效果会比一直学习某一学科,中间没有中断的学生更好(McKinney 1935; Zeigarnik 1927)[5][6]。
蔡加尼克效应与初恋常常连在一起,人们在青春期恋爱时大多都是纯洁而美好的,并且都是怀着与对方天长地久的心态。然而,初恋往往都是稍纵即逝。根据蔡加尼克效应,人们比较容易记得未完成的事情,因此初恋都是留给自己的印象最深刻。[7]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