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美国中国史学家(1931—2012)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莫里斯·迈斯纳(英语:Maurice Jerome Meisner;1931年11月17日—2012年1月23日)[1]汉名马思乐。研究二十世纪中国历史的美国学者。他从研究中国马克思主义奠基人李大钊开始,他写的《毛泽东的中国及其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已经成为学术经典。历任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教授、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客座教授。[2]
迈斯纳于经济大萧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底特律长大。他成年的时候,底特律是一个战后蓬勃发展的文化与工业中心。他在底特律韦恩州立大学上大学。迈斯纳上两年的大学后,因为十分优秀,进入韦恩州立大学的研究所。[1]
冷战和红色恐慌严重影响迈斯纳和他的妻子洛林的个人生活。在麦卡锡主义时代,洛林因为在1951年参加在东柏林举行的世界青年与学生联欢节,在1952年被众议院非美活动调查委员会(HUAC)传唤。 洛林与多数被HUAC传唤的人一样,拒绝作证。她行使宪法第五修正案的权利,虽然没有法律后果,但是韦恩州立大学校长大卫·亨利因此把她开除学籍。[3]这在当时被认为是不寻常的严重惩罚,其他学校都不愿意录取如此被开除的学生。
迈斯纳夫妇在被芝加哥大学录取后搬到芝加哥,两人在芝加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莫里斯·迈斯纳研究中国历史的时候,看起来是一个不起眼的选择,但在1949年第二次国共内战和中国在朝鲜战争中的作用之后,中国的重要性也许可以看出端倪。
迈斯纳的博士论文《李大钊与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起源》由苏联研究专家Leonard Haimson指导,在哈佛东亚研究中心进行,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李大钊对中国革命理论的原创性贡献。[4][5]
迈斯纳在1977年所写的《毛泽东的中国及其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为欧美最为风行、长青不衰的近代中国史教材,历经三次修订,于1999年为最终版。
而迈斯纳1989年在北京,直到六四天安门事件一周前才离开。他对八九学运的分析,与中国官方定性的“反革命暴乱”与西方媒体倾向于将“要求更多民主看成欢迎资本主义”都不同。他在书中表示,运动不是要求更多民主,而是由于市场改革导致腐败,运动的动力来自厌恶官僚特权。“反腐败”在道德上谴责官僚特权,由于共党领导从上到下都从所谓“自由市场”敛财,他们在群众眼中已经失去政治与道德的合法性。群众憎恶官僚以政治权力谋私利。[6]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