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摩洛人(Moro)是菲律宾南部棉兰老、巴拉望省、苏禄群岛及婆罗洲的穆斯林各民族,涵盖萨马尔人、马京达瑙人、马拉瑙人、雅坎人、桑吉尔人、陶苏格人(也叫“苏禄人”)、巴乔人、巴拉望人等,是阿拉伯人与马来人和当地原住民的混血后裔,占菲律宾约5%-10%人口。在马尼拉与宿务也有他们的社群。
该区人口使用多种语言,属南岛语系,文字以阿拉伯字母书写。摩洛人除了共同信奉伊斯兰教外,政治、社会和生活方面形成许多共同特点,形成一个独特的政治力量。各地方政权政教合一,由苏丹统治,保留奴隶制,社会分为世袭贵族、自由民和奴隶3个等级。主要从事农业,栽培水稻、旱稻。擅长航海。渔业、手工业和商业发达。
当地人称其居住地为摩洛兰(Moroland);菲律宾政府称此地为“菲律宾南部”,并为当地的长期独立运动及游击队问题所困扰。
伊斯兰最早出现在菲律宾是波斯湾与马拉巴尔的阿拉伯人带来。1380年,伊斯兰首位传教士马克图木·卡里姆由波斯湾抵达今日的菲律宾,南部伊斯兰教尤为兴旺,15世纪中叶建立苏禄苏丹国及马京达瑙苏丹国,前者国境包括巴西兰岛、塔威塔威岛、巴拉望岛以及周围群岛。他们与马来西亚及印尼有贸易关系。
明朝初年苏禄国王曾经亲自来晋见明朝皇帝明成祖朱棣,归国途中染疾,病故并安葬于中国德州。除了长子返回苏禄继承苏丹王位以外,其后人如次子、三子及随行大多留在中国生活,现在山东德州的回民很多便是他们的后裔。
16世纪西班牙人入侵后,西班牙人发现当地人的相貌、文化和习俗与公元8至15世纪西班牙南部安达卢西亚的穆斯林居民非常相似,故称他们为摩尔人(Moor),后来成为摩洛人(Moro)。西班牙人在菲律宾宣扬天主教,穆斯林被加以杀害。期间,马尼拉曾经暴发过苏莱曼和拉坎杜拉领导的穆斯林反抗,均以失败告终。西班牙殖民者在占领区大力推行消灭原有文明的政策,摧毁大量穆斯林文化遗迹,马尼拉历史上曾经有多间清真寺,西班牙人来到后便荡然无存。
1898年,美国与西班牙爆发战争,西班牙战败。根据西、美双方在巴黎签订的停战条约,西班牙从南美洲和太平洋的岛屿退出。在菲律宾问题上,西班牙人虽未曾占领摩洛兰一带,但在停战条约上把该地划给美国。
美国人接手后,经过多次战争,仍未能占领该地。美国逐与南部的穆斯林进行政治谈判,约翰·贝兹先后与摩洛苏丹及马京达瑙的苏丹签订吉兰姆-贝兹条约。按照条约规定,美国人不进入菲律宾的南方,区内事务由摩洛人自治管理。
1903年,美国宣布菲律宾土地法。土地法宣称,菲律宾南方未被美军占领的土地属于非法土地。土地法还规定,菲律宾北方的天主教徒迁移进入南部者,政府允许其占有土地16公顷,而南部原有穆斯林每户土地最多也不得超过8公顷。 1904年,美国政府取消与穆斯林达成的条约。1919年,菲律宾土地法进一步规定,北方天主教徒可以在南部获得免费的24公顷土地。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1946年宣布废除海外殖民政策,菲律宾宣布独立。尽管当时南部摩洛穆斯林呼吁国际社会给予保护,反对强权者将他们出卖与吞并,但美国政府在与菲律宾马尼拉当局签订条约时,将摩洛兰一并划归菲律宾政府。
自1950年代起,菲律宾政府开始向南方大规模移民,并将集结北方的毛派农民游击队(新人民军),驱赶到南部的穆斯林居住区。在1970年以前不久,当地地方政府的省长、市长、州长或海岛管理人,均由摩洛人担任,但是自1970年代后,菲律宾政府在南部推行同化政策,鼓励来自菲律宾北方的天主教移民定居南部,并组织天主教民兵武装,摩洛人在当地被视为次等公民。现时摩洛兰的2000万人口中,穆斯林的比例已经下降到只有60%(1200万),而从北方高地(吕宋和米沙焉群岛)迁入的天主教移民已达40%(800万)
1972年9月,菲律宾前总统马可斯宣布菲律宾的《军事管制法》,向南方大举用兵,展开杀戮,南方穆斯林组成摩洛民族解放阵线,宣布南方独立,受到政府多次武力镇压。菲南四省1987年举行公投,获政府确认建立“棉兰老穆斯林自治区”,但因多项承诺未有落实,引发区内青年加入更激进的摩洛伊斯兰解放阵线或阿布萨耶夫等组织,冲突不绝。
1996年菲律宾政府与民族解放阵线谈判停火,但双方冲突并未停止,阿布沙耶夫转到岛屿的丛林中展开游击战,袭击政府军和绑架旅游者,申明独立主张。现时在棉兰老一带,不少家庭负重债、幼童失学,亦因贫困而未敢求医,生活窘迫。
美国911事件后,自2003年,菲律宾总统阿罗约的政府以反恐名义,加强扫荡摩洛兰。2006年,伊斯兰会议组织代表团抵达菲律宾斡旋,期望协助穆斯林与菲律宾政府维持10年前订定的停火协议。领导自治区的摩洛解放阵线指:“我们如今需要的是政府认真履行和议,让菲南能实现长治久安。这个地区备受忽略,穆斯林被歧视,很多人生活贫困。我们需要重建一切,社会和具体的重建对持续的和平是重要的。”
2012年4月26日,菲律宾政府与摩洛伊斯兰解放阵线的代表签署了一份文件,表示同意该组织在菲律宾南部地区成立一个新的政治实体,详细进程仍需要进一步谈判。[4]
二十世纪开始之前,上层阶级为摩洛拿督(或酋长、苏丹)、普通平民和奴隶,囚犯。受尊敬的人物是伊玛目。拥有丰富的民间传说,史诗,音乐和舞蹈,受印度文化、马来语和阿拉伯文的影响。
摩洛人主要从事农业,主要作物为水稻、玉米、木薯、香蕉、棕榈(槟榔和椰子)、蔬菜和水果。也有不少人从事渔业,或者采珍珠。较少的人经商,甚至是国际贸易。主要食品为米饭、豆子、鱼、蔬菜、水果,辛辣调味料。他们一般日子素食,只在节日才吃肉,作为穆斯林,他们不饮酒,也不食猪肉,自别于一般菲律宾人(因在菲律宾,菲律宾人就是指天主教徒)。
他们有发达的工艺,房屋为马来类型干栏式建筑,由竹子建成。鞋留在门外。他们睡在席子上,绝不会下地面。摩洛女人出门要戴面纱,男人则戴宋谷帽。
与其他穆斯林一样,依伊斯兰婚姻法学允许一夫多妻制,但是只有富人才能娶多妻,普通家庭几乎也都是一夫一妻。女孩在12至13岁结婚,新娘家应该支付嫁妆。婚姻是由父母安排的包办婚姻,不出于男女当事人的意愿。摩洛现在允许异族通婚,男性穆斯林可以娶一个女基督徒,但不应该是摩洛人的元配,然后这位妻子必须住在不同的屋子。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