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弘之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生平
范弘之承袭范康的爵位武兴侯,可能是范康的儿子或继子[1]。为人方正好学,因通晓儒学而获授太学博士。淝水之战时作为晋军征讨大都督,统率各军的卫将军谢石于389年一月去世后,范弘之参与议定其谥号,不过范弘之除了认同他在淝水之战和兴办学校中有功,却也斥责他仅仅志在保守其职位,并无忠于国家的计,更贪敛不已、侵害百姓、不惜物力,于是建议在称许其功的“襄”外加上斥责他贪污缺点的“墨”作为其谥号。不过朝廷最终只取“襄”作其谥号。
当时范弘之亦议论为被桓温所废黜的殷浩加赠谥,不要因他被桓温所黜而定性,更多叙述桓温意图篡位的行为。不过,虽然当时桓温已死,桓氏势力仍然强盛,譬如重镇荆州仍由桓石民任刺史,至当年六月才卒于任上;而朝中尚书仆射王珣更曾经担任桓温的属吏[2],向来受桓温宠信,有意袒护桓温名声,再加上范弘之斥责谢石的行为遭受谢家反击,于是在谢、桓、王等“三怨交集”下,范弘之被王珣调出朝中,外任余杭县令。[3]
范弘之临行前,向会稽王司马道子通信,自言自己对谢石、殷浩二人的评论全因他们的行为而论,并无私心;更批判王珣袒护桓温的理由,说桓温废掉昏君而改立明君,对晋氏有“忠贞之节”云云,根本是托词谬言。另外又叹东晋建立以来先后受权臣王敦和桓温所制,不出王室,勉励当时掌握朝权的司马道子明确国家典制,作百代之制度,鉴古之事,虑及危机而求国家安定。[4]
范弘之另外又写信指责王珣。先向他称赞殷浩忠贞居正,事迹一直流传到他们所在的时候,只是因桓温而受屈而已。之后再责备王珣不能光大其父王洽与殷浩同戴王室的忠直志向,只感桓温知遇提拔的小恩,令其祖父王导之德不及于三代,更倾王洽对晋忠诚的基业;对此就斥王珣以臣没有忠诚,以子没有孝道。又以西汉时刘向及其上共五世皆忠于汉室,但其子刘歆却成为日后篡夺西汉帝位的王莽的心腹的史事,批判王珣根本是刘歆再世,助桓温如助王莽。[5]
虽然范弘之所言忠诚亮直,不过因为谢氏和桓氏势力的打压而无法升迁,终在余杭县令任内去世,享年四十七岁。
后嗣
参见
延伸阅读
[编]
参考资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