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奥地利女作家(1926–1973)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英格博格·巴赫曼(德语:Ingeborg Bachmann,1926年6月25日—1973年10月17日)是奥地利女诗人和作家。她被认为是20世纪德语文学的主要声音之一。
巴赫曼出生于奥地利第一共和国的克拉根福,是一个校长的女儿。她在因斯布鲁克大学、卡尔·弗朗岑斯大学以及维也纳大学学习哲学、心理学、德国哲学和法律。于1949年在维也纳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论文题为《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主义哲学的批判性接受》[1]; 她的论文指导教授是维克多·克拉夫特 (Victor Kraft)[2]。
毕业后,巴赫曼在同盟国军事占领奥地利的电台“红-白-红”担任编剧和编辑,这份工作使她能够了解当代文学,也为她提供了可观的收入,使她能够从事正常的文学工作。 她的第一部广播剧由该电台出版。 她的文学生涯因与汉斯·韦格尔(文学家和战后青年文学的赞助人)以及被称为“四七社(Gruppe 47)”的文学圈的接触而得到提升,该文学圈的成员还包括伊尔莎·艾兴格尔(Ilse Aichinger)、保罗·策兰(Paul Celan)、海因里希·伯尔(Heinrich Böll)、马塞尔·莱希-拉尼基(Marcel Reich-Ranicki)和君特·格拉斯 (Günter Grass)[3]。
1953 年,她移居意大利罗马,随后几年的大部分时间与汉斯·维尔纳·亨策(Hans Werner Henze) 合作创作诗歌、散文、短篇小说以及歌剧剧本,很快为她带来了国际声誉和无数奖项。
1958年结识了瑞士作家马克斯·弗里施。后者的小说《甘腾拜恩》即是对这段关系的描写。两人并未结婚。 1973年9月25日晚,巴赫曼的卧室失火,她被送往罗马的圣尤金尼奥医院治疗。住院期间她出现了巴比妥类药物的戒断症状,并于10月17日逝世。逝世后葬于安纳比施公墓。[4] 巴赫曼的作品主要主题为个人界限,真理的建立以及语言哲学。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