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拉越直辖殖民地[注 1](英语:Crown Colony of Sarawak)是位于英属婆罗洲的一个英国直辖殖民地,其成立于1946年英国军事管制区解散后。1963年9月16日,砂拉越/沙巴/新加坡/马来亚共组马来西亚,砂拉越成为了马来西亚的建国伙伴。
砂拉越直辖殖民地 Crown Colony of Sarawak(英语) | |||||||||
---|---|---|---|---|---|---|---|---|---|
1946–1963 | |||||||||
国歌:公平之地砂拉越(1946-1947) 天佑吾王/女王(1947-1963) | |||||||||
地位 | 直辖殖民地 | ||||||||
首都 | 古晋 | ||||||||
常用语言 | 英文、伊班语、梅拉瑙语、陆地达雅克语、砂劳越马来语、汉语等 | ||||||||
政府 | 直辖殖民地 | ||||||||
君主 | |||||||||
• 1946–1952 | 乔治六世 | ||||||||
• 1952–1963 | 伊丽莎白二世 | ||||||||
总督 | |||||||||
• 1946–1949 | 查尔斯·阿登-克拉克 | ||||||||
• 1960–1963 | 亚历山大·尼科尔·安东·瓦德尔 | ||||||||
立法机构 | 砂拉越议会 | ||||||||
历史时期 | 冷战 | ||||||||
• 砂拉越王国割让领土殖民地成立 | 1946年[1][2]7月1日 | ||||||||
• 自治 | 1963年7月22日 | ||||||||
• 马来西亚协定 | 1963年9月16日 | ||||||||
货币 | 砂拉越元,之后改用马来亚和英属婆罗洲元 | ||||||||
| |||||||||
今属于 | 马来西亚 |
历史
1945年9月11日,日本战败后婆罗洲由约翰·菲茨帕特里克领导的英国军事管理局接管。1946年4月15日,交予查尔斯·维纳·布鲁克管理。[4]
1946年4月15日,砂拉越移交至查尔斯·维纳·布鲁克,大部分砂拉越人民支持他。日本占领期间,由于油田、机场、橡胶园遭到破坏,砂劳越总共损失了2,300万砂拉越元(不包括砂劳越石油公司的5,700万元损失)。
布鲁克发现他没有足够的资源来开发砂拉越,他也没有满意的人选继承砂拉越拉惹。且布鲁克也对他的兄弟伯特伦·布鲁克和他的儿子安东尼·布鲁克的领导能力缺乏信心。布鲁克希望砂拉越成为英国直辖殖民地,英国可以重建砂拉越的基础设施并发展其战后经济。
1946年2月8日,殖民地建立的消息首次传出。砂拉越人民对此反应不一,伊班族、华人和马兰瑙社区都积极响应这一消息。然而,大多数马来人反对将砂拉越转让给英国政府,英国代表就此问题向砂拉越各族群进行了调查。
1946年5月10日,一份发送给伦敦殖民地部的报告,其中包括以下内容:[5]
…全体国民对于此事大多持默许意见,这证明将转让问题提交给砂拉越议会是合理的,他们强烈敦促不要推迟转让问题。
总之,根据墨尔本ABC广播电台报道,查尔斯·维纳·布鲁克将获得100万英镑作为转让砂拉越的赔偿。这给人布鲁克试图出卖砂拉越以谋取个人利益的印像,这完全违背了1941年砂劳越宪法,宪法规定砂拉越将在布鲁克的领导下走向自治。但其实由于日本入侵东南亚,该宪法未能实施。
因为英国未能在1942年保护砂拉越,又在战后试图夺回砂拉越,所以这项计划也受到当地马来报纸《砂拉越前锋报》的批评。
英国只在砂拉越转为直辖殖民地后才批准重建砂拉越的贷款。因此,英国对砂拉越的主张被当作为了自身经济利益而开发砂拉越自然资源。
除此之外,英国殖民部也试图将英属马来亚、海峡殖民地、英属北婆罗洲、文莱和砂拉越合并为一个行政单位。1870年到1917年期间,英国一直试图干涉砂拉越的内政,但遭到了拉惹查尔斯‧布鲁克的抵制。
1940年,英国也试图干涉安东尼·布鲁克的继承问题,并敦促维纳·布鲁克签署1941年协议,在砂拉越派驻一名英国顾问,以免日本在东南亚扩大影响力。
英国也对澳洲打算接管砂拉越的军权很警惕。因此,英国政府希望赶在澳洲之前控制砂拉越。[5]英国在战后陷入了可怕的财政危机,需要砂拉越的资源来重建战后经济并偿还战争贷款。
1946年2月6日,英国下议院对吞并砂拉越作出正式解释,表示英国将执行额外的义务来履行其在1888年砂拉越保护国协议、1941年英国代表义务协议下的关于国防、外交事务、外国人地位以及《联合国宪章》的建议的义务。[6]
1946年5月15日至17日,割让法案在内格里议会(现为砂拉越议会)进行辩论,并以19票对16票的微弱多数获得通过。欧洲官员普遍支持转让,但马来官员强烈反对。约有300至400名马来公务员辞职以示抗议,且有人对内格里委员会这种投票的合法性提出了质疑。欧洲官员这样的局外人参与了决定砂拉越命运的投票。几名中国代表表示不投票支持,之后其收到了生命威胁。[5]
1946年5月18日,拉贾·查尔斯·维纳·布鲁克和英国代表C.W.道森在古晋阿斯塔纳签署了转让法案。1946年7月1日法案生效,砂拉越正式成为英国直辖殖民地。[7]
同一天,拉惹维纳·布鲁克就砂拉越作为直辖殖民地的好处发表演讲:[5]
…尽管如此,我还是做出了这个决定,因为我知道这符合砂拉越人民的最大利益,并且在现代世界的动荡中,人民将从英国统治的经验、力量和智慧中受益匪浅。
——1947年7月2日,砂劳越公报报道,第118页。
1946年10月29日,第一任总督直到到任。砂拉越在与马来西亚合并之前作为英国直辖殖民地17年。
这次转让激发了马来知识分子的当地人的民族主义情绪。他们以诗巫和古晋为主要活动地点,开始了反转让运动。同时,大多数华人支持割让,因为英国治理将为砂拉越带来更多经济利益。此外,英国还将禁止非法赌博和鸦片贸易,这也有利于经济。大多数伊班族尊重拉惹的决定,因为他们相信拉惹是为了砂拉越人民的利益而行事。同时,砂拉越的印度裔人口也支持割让,因为他们认同英国的执政原则。[5]
马来人在诗巫成立了马来青年协会(马来语:Persatuan Pemuda Melayu),在古晋成立了砂拉越马来民族协会(马来语:Persatuan Kebangsaan Melayu Sarawak)。那些辞去政府职务的公务员成立了一个名为“338组”的团体,象征先知穆罕默德带领338名步兵在巴德尔之役中取得胜利。
最初,他们组织会谈、张贴海报、签署备忘录、参加示威,以表其不满。安东尼·布鲁克也试图反对转让,但被英国殖民政府禁止入境砂拉越。英国政府没有理会马来社群的要求和呼吁。1948年8月20日,一个更为激进的组织在诗巫成立,名为鲁坤13[注 2],阿旺·兰布利是领导人。阿旺·兰布利认为:[5]
我们在等待奇迹发生的同时长时间组织这样的示威活动是没有用的。我们必须记住,如果我们决定牺牲自己的生命,独立仍然掌握在我们手中。没有其他人比总督更好杀了。
——1975年报道,赛义德·侯赛因·阿拉塔斯
1949年12月3日,砂拉越第二任总督邓肯·史都华于在诗巫被罗斯里多比刺伤。此后,鲁坤13被取缔,罗斯里多比和该组织的其他三名成员被绞死,其他人被监禁。这个事件加大了英国对砂拉越反转让运动的镇压,所有与反转让相关的组织都被取缔,相关档案被没收。刺杀事件发生后,之前持支持态度的安东尼·布鲁克试图与反转让运动保持距离,他担心此事会导致自己被牵连。由于英国的镇压,砂拉越人民之后不再敢支援反转让运动。
1951年2月,反转让运动的结束。尽管反转让运动以失败了,马来西亚历史学家还是认为这个事件是砂拉越原住民民族主义的开始。这起事件也向英国人传递了一个讯息,那就是砂拉越当地人的力量是不可被忽视的。英国将鲁坤13的成员描述为叛徒,但在马来西亚历史学家眼中,鲁坤13的成员被当作为砂拉越独立而战的英雄。[5]
1951年2月4日,砂拉越各反割让组织向英国首相发出电报,讨论砂拉越未来的计划。他们收到了英国首相的答复,首相向当地居民保证英国有意引导砂拉越走向英联邦自治。砂拉越人民可以根据宪法,用适当的渠道自由表达意见,英国政府也会充分考虑他们的意见。[5]
1959年,砂拉越英国殖民政府在写给女王的请愿书中保证,砂拉越人民能够正确治理自己的国家之前,英国政府不会放弃继续发展砂拉越。[8]
行政
英国砂拉越直辖殖民地总督(马来语:Tuan Yang Terutama Gabenor Koloni Mahkota British Sarawak)是英国政府在1946年布鲁克政府转让砂拉越后设立的职位。总督的任命由国王乔治六世负责,后来由伊丽莎白二世女王负责,直至1963年马来西亚联邦成立。[9]马来西亚成立后,总督这一职位改为“砂拉越州长”,并由马来西亚最高元首任命。当时砂拉越总督的官邸是位于砂拉越河北岸的阿斯塔纳。
名字 | 接任 | 离任 | 备注 | |
---|---|---|---|---|
第一任 | 查尔斯·阿登-克拉克 | 1946年10月29日 | 1949年7月27日 | 首任沙捞越直辖殖民地总督 |
第二任 | 邓肯·史都华 | 1949年10月31日 | 1949年12月10日 | 1949年12月3日在访问诗巫时罗斯里多比刺杀,12月10日离世。 |
第三任 | 安东尼·阿贝尔 | 1949年12月11日 | 1959年11月16日 | 原本任期只有3年,但任期延长至1959年。后来他成为了科博尔德委员会的成员。 |
第四任 | 亚历山大·尼科尔·安东·瓦德尔 | 1960年2月23日 | 1963年9月15日 | 最后一任 |
砂拉越在直辖殖民地中也是很独特的,因为之前的的政府机构在新政府下依然继续运行。根据布鲁克斯1941年宪法成立的最高委员会和内格里委员会保留了其特权,而拉王公[注 3]由总督取代。即便如此,这些机构的职位全都是委任的。1954年,内格里委员会拥有立法和管理财政的权力,其由25名成员组成:14名公务员官员,以及11名代表不同种族和利益团体的非官方成员。总督在行使其权力时必须与最高委员会协商。[11]
在地方政府方面,行政区分为五个部分,每个部分由一名常驻官管辖。每个部门又分为由行政区官员管辖区,这些地区又进一步划分为子级行政区。每个部门和行政区都有一个顾问委员会,有些地区也有一个华人顾问委员会。英国殖民政府在战前开始建立地方管理系统,到1954年,约有26万人居住在砂拉越。虽然早期的地方管理机构是以种族为基础的,但人们发现这行不通,之后地方管理机构就被整合了。[11]
1956年,宪法进行了改革,以增加民主代表。内格里议会成员扩大至45名,其中24名非官方成员,14名当然成员,4名总督认为不足以代表利益集团的委任代表,以及3名常驻成员。新的最高委员会由3名当然成员(首席秘书、财政秘书和总检察长)、2名委任成员和5名从内格里选举产生的成员组成。[12]
经济
砂拉越的经济严重依赖于农业部门,并受到政府对经济的支出以及商品的进出口的影响。消费和投资仅占经济的一小部分,因为大多数人口都在农业部门工作。砂拉越的私人和商业经济主要由华人主导,尽管大多数华人都从事农业。每年的砂拉越预算可分为常规预算和资本预算这两部分。常规预算是政府用于公共服务的年度承诺支出。其收入来源于常规、可靠的收入来源。资本预算用于砂拉越的长期发展。其收入来源来自不可预测的收入来源,如英国殖民地发展和福利基金的补助款、贷款以及出口税的盈余。
1947年到1962年期间,政府总收入从每年的1200万美元增加到每年的7800万美元,总支出持续增加,从每年的1000万美元增加到每年的 8200 万美元。只有1949年、1958年和1962年政府预算出现赤字。由于缺乏数据,此期间没有已知的国内生产毛额数据。尽管在殖民时期推出了几项新的税收和商业立法,但是律师很少。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布鲁克政权不允许律师在砂拉越执业。因此,案件很少达到法庭层面。在这段时期,砂拉越的农业发展不佳,这主要是由于农民缺乏教育,他们使用了低效的刀耕火种的耕作技术,缺乏交通与通讯,以及未能实现农作物多样化。[7]
1946年日本占领结束后一年,查尔斯·维纳·布鲁克签署了砂拉越预算支出的最后一份供应条例。大部分支出用于金额达一百万美元退休金欠款,可能是为了支付在日本占领期间被拘留或工作的政府仆人的费用。其后的支出包括财政、公共工程、养老金和公积金、医疗和健康,以及砂拉越警察部队。即使在日本占领期间,公共工程支出仅占总支出的5.5%,战争的破坏也无法改变这一情况。随着直辖殖民地成立,公共工程和财政成为战后重建和政府财政重组的即时重点。这之后是退休金、警察部队和卫生。1950年以前公共工程一直是主要支出项目。
1951年,与前几年相比,航空支出得到了明确分配。1951年的预算更加强调地方政府、土著事务、防务和维稳的分配,这使公共工程的预算看起来微不足道。1952年,战损委员会的捐款大幅增加。
1953年,发展项目的分配增加。直到1956年,教育支出才大幅增加,占1957年总预算的15.5%。 教育支出占预算的相当大比例,直到殖民时期结束。教育支出的大部分用于小学和中学。砂拉越的高等教育直到1961年宾唐师范学院[注 4]成立后才开始逐渐出现。
在整个殖民时期,林业支出也一直在增加。防务支出在整个时期中一直很少,因为英国全权负责砂拉越的防务。
1952年,所得税的收入出现了一大飞跃,尽管在整个殖民时期,海关税和消费税仍然是政府最大的收入来源。 除1952年以外,所得税收入在整个殖民时期内一直在稳步下降。[7]
尽管在砂拉越种植稻米,但自布鲁克时代以来,本地种植的稻米不就不能够供应当地人口过活,因此,砂拉越进口最多的商品是大米。其他的主要进口品是从诗里亚油田进口的原油,经由鲁通油厂加工生产汽油、煤油、煤气、燃油和柴油。主要出口商品包括:橡胶、胡椒、西米、耶鲁楝[注 5](一种橡胶原料)、锯木、椰子果实、以及石油。当时仅有五个橡胶种植园,占地仅2,854公顷,而小规模持有土地的面积达80,000公顷。
1950年至1952年期间,受朝鲜战争影响,橡胶需求上升,砂拉越殖民政府的税收增加。到了1956年,砂拉越出口的胡椒占了世界总产量的三分之一,石油也是砂拉越在此期间的主要收入来源。耶鲁楝出口的重要性在英治后期逐渐下降。
最初,殖民政府将黄金出口至外国市场,但在1959年后,政府停止参与黄金出口,使矿工只能在本地及其他自由市场上出售黄金。在殖民时期后半期,来自第一区三马丹的铝矾土出口量增加,但到了殖民时期末,这种矿产已经枯竭。[7]
总的来说,砂拉越英治时期与布鲁克统治时期相比,政府支出在所有领域都大幅增加。然而,与马来半岛各州相比,砂拉越大财政支出显得微不足道。根据亚历山大·戈登·克罗克的一项研究,这些预算支出表现出了殖民政府试图发展砂拉越,而非剥削砂拉越的自然资源。[7]
人口
1947年的人口普查显示,砂拉越总人口为546,385人,其中伊班族、华人和马来人占79.3%。殖民地建立初期,72%的人口为自给农,13%种植经济作物,15%为受薪工人。在砂拉越各族群中,只有华人会创业。[7]
年份 | 人口 | ±% |
---|---|---|
1947 | 546,385 | — |
1948* | 554,786 | +1.5% |
1949* | 563,187 | +1.5% |
1950* | 571,558 | +1.5% |
1951* | 579,989 | +1.5% |
1952* | 588,390 | +1.4% |
1953 | 596,790 | +1.4% |
1954* | 607,919 | +1.9% |
1955* | 620,056 | +2.0% |
1956 | 631,431 | +1.8% |
1957 | 648,362 | +2.7% |
1958* | 675,994 | +4.3% |
1959 | 703,525 | +4.1% |
1960 | 752,314 | +6.9% |
1961 | 768,545 | +2.2% |
1962 | 776,990 | +1.1% |
* 插值 除1962年数据截至6月外,表中所有年度数据均截至12月31日。未找到1948-1952年和1958年的人口普查资料。1954年和1955年的数据截止于6月,因此这两个年度的数字均插值至12月31日。 来源:[4] |
公共建设
砂拉越的招生人数逐年稳定成长。1957年,共有学生79,407人,另有70所小学开业。[13]
峇都林当教师培训中心[注 6]于1948年成立,旨在为乡村本土白话学校培训教师,其还为教师提供英语语言培训课程。峇都林当教师培训中心还附设一所国中,招收由小学选拔的学生,顺利从中学毕业的学生可以在峇都林当教师培训中心接受教师培训或加入公务员队伍。为了提高农村地区的成人识字率和提高当地人的农业生产力,加拿逸农业进步学校于1948年5月开办。但由于当地人教育不重视,1947年至1960年,识字率仅略有提高。农业进步学校随后于1957年废校。[14]
战后,美里、宾图鲁和林梦[注 7]都因盟军轰炸而遭到严重破坏。美里依赖日本人从亚庇带来的发电机组。同样,加帛镇、加拿逸镇和桑坡镇在战争结束前最后几天的无政府状态中被摧毁。
战后,砂拉越电力供应公司(英语:Sarawak Electricity Supply Company (SESCo))重新开始运营。然而,由于缺乏备件、部件损坏以及设备缺乏适当维护,其很难满足主要城镇不断增长的电力需求。砂拉越电力供应公司也从砂拉越油田有限公司接管了美里的发电厂。主要城镇的人们继续被电力供应不稳定而困扰,直到1953年,电力供应才恢复到战前水平。同年,电力供应扩大到砂拉越的五个新地区。砂拉越电力供应公司继续营运至1963年1月1日,随后更名为砂拉越电力供应有限公司(英语:Sarawak Electricity Supply Corporation (SESCO))。[15]
疟疾在砂拉越流行,但实际上砂拉越第一次正式的疟疾流行调查是在1952年至1953年间进行的。调查结果发现,沿海地区疟疾流行率较低,而内陆丘陵山区疟疾流行率较高。[16]
砂拉越的医疗服务成为了英国殖民地医疗服务的一部分。砂拉越的医疗人员只能从马来亚联邦引进。[17]:21947年7月21日,砂拉越医务部门正式成立,该部门的支出约占政府收入的 10%。[17]:3砂拉越医疗部门人力短缺,缺少的职位包括医生、护理员和护士。1959年,人员状况已大大改善。政府任命了区域医务官,并开设了更多的护理学校和乡村诊所。[17]:3并且一并开展了各种项目,如1953年疟疾控件目和1960年结核病控件目。通过了一些法律,如1948年医师登记条例、1948年牙医登记条例、1952年危险药品条例和1963年公共卫生条例。[17]:4
1947年,砂拉越只有两家政府医院,一个是255个床位但古晋中央医院(现砂拉越中央医院),另一个是55但床位的刘钦侯医院(现刘钦侯医院纪念馆)。在美里,砂拉越壳牌油田有限公司建造了一家医院。砂拉越与文莱政府达成协议,允许林梦的患者入住文莱州立医院。文莱卫生服务部门每月定期访问林梦。[17]:41957年,古晋建成了砂拉越精神病院。[17]:51952年,美里建成了一家政府医院。[17]:3551957年,美国卫理公会在加帛镇建造了一家基督医院,[17]:360之后1958年在林梦建造了林梦医院。[17]:3651947年,砂拉越有21家乡村诊所,由一名助手和一名服务员管理。[17]:51953年和1960年分别开设了加帛镇诊所和实拉卓镇诊所。[17]:369和371这些诊所的年问诊总量有13万人次。 [17]:61947年,殖民政府拨款设立了两家乡村诊所和16家流动诊所。但由于难以招募到必要的医护人员,仅有两家流动诊所在拉让江运作,以满足乡村社区的需求。[17]:6-7
日本的占领破坏了砂拉越的牙科医疗服务。1949年,一名澳大利亚牙科外科医生被任命为砂拉越牙科医疗服务负责人。政府设立英国文化协会和可伦坡计划奖学金,以激励更多人从事牙医。[17]:2031950年代,砂拉越招募了牙科护士。1959年和1960年,医院的牙科服务扩展到了诗巫和美里。1961年,成邦江的公共供水开始加氟。[17]:204
文化
1954年6月8日,砂拉越广播电台在英国广播公司的技术援助下成立。其广播服务提供马来语、伊班语、中文和英文这四本语言。伊班语专栏在每天晚上7点至8点播出,内容涵盖新闻、农业、畜牧业、伊班民间传说和史诗。1958年,根据可伦坡计划,学校广播服务成立,1959年,开设英文课程。其向小学分发了收音机,以便学生学习英文。1960年代,砂拉越有467所学校参与次计划,有850名教师分别参加了11个培训课程。1963年马来西亚成立后,砂拉越广播电台更名为马来西亚砂拉越广播电台。[18]
砂拉越殖民政府意识到英国的教育和原住的民文化正在影响新一代的伊班族教师。1958年9月15日,婆罗洲文学局(英语:Borneo Literature Bureau)成立,其目的旨在培育和鼓励当地文学,同时支持政府发布的档案,特别是在将分发给砂拉越和沙巴当地人的技术和指导手册中。除当地语言外,政府发布的档案还以英文、中文和马来语出版。[18]1961年11月至1977年9月期间,婆罗洲文学局共出版了191期面向中小学生的《海豚》杂志,以作为在砂拉越共产主义叛乱期间禁止的左翼文学的替代品。[19]
战后,砂拉越的艺术家,尤其是古晋地区,选择了温和的主题和社会福祉作为他们绘画的对象,如风景和大自然,以及原住民特色,如公鸡打斗和传统舞蹈。[20]
参见
备注
参考文献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