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脓痂疹(Impetigo)是涉及表层皮肤的细菌感染[2],常见脸、手臂或是脚上出现淡黄色痂皮[2],发生在腹股沟和腋窝的大型水泡较少见[2]。病灶可能有疼痛或是搔痒感[3],不常引起发烧[3]。
脓痂疹 Impetigo | |
---|---|
又称 | 学校疮(School sores)[1] impetigo contagiosa |
常发生在儿童嘴附近的脓痂疹 | |
读音 | |
症状 | Yellowish skin crusts, 疼痛[2][3] |
并发症 | 蜂窝性组织炎、急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3] |
起病年龄 | 幼童[3] |
病程 | 不超过三周[3] |
类型 | 脓皮病[*]、皮肤感染、bacterial skin disease[*]、疾病 |
病因 | 金黄色葡萄球菌或化脓性链球菌,透过直接接触传染[3] |
风险因素 | 日间照护、拥挤环境、营养不良、糖尿病、接触式运动、皮肤破损[3][4] |
预防 | 洗手、避免接触感染者、清洁伤口[3] |
治疗 | 依症状而定[3] |
药物 | 抗生素(如莫匹罗星、夫西地酸、头孢氨苄)[3][5] |
患病率 | 一亿四千万(2010年)[6] |
分类和外部资源 | |
医学专科 | 皮肤病学 |
ICD-11 | 1B72 |
ICD-9-CM | 684 |
DiseasesDB | 6753 |
MedlinePlus | 000860 |
eMedicine | 965254 |
脓痂疹通常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或化脓性链球菌感染所引起[3]。其风险因子包含参与日间照护、拥挤环境、营养不良、糖尿病、接触式运动、皮肤破损,如蚊虫叮咬、皮肤炎、疥疮和疱疹[3][4]。脓痂疹可以经接触传染[3]。通常由其症状进行诊断[3]。
脓痂疹的预防方式包含洗手、避免接触感染者、清洁伤口[3]。通常使用莫匹罗星、夫西地酸等抗生素治疗[3][5] 。大范围感染时,可能会给予口服的抗生素如头孢氨苄[3],然而,曾有抗生素抗药性的纪录[3]。
在2010年,脓痂疹影响约一亿四千万的人口(约是世界人口总数的2%)[6], 脓痂疹可以发生于各个年龄层,但好发于幼童[3],在某些地方又被称为学校疮(school sores)[1]。若不经治疗,大部分的人可以在三周内好转[3]。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包含蜂窝性组织炎和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3] 。脓痂疹的英文为Impetigo,源自于拉丁文的impetere,意为“攻击”[7]。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