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火星撞击坑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耶泽罗撞击坑(英语:Jezero)[注 1],又译耶泽洛撞击坑或杰泽罗撞击坑,是火星北半球的一座撞击坑,直径47.52公里,座落于伊希地平原与大瑟提斯高原的交界带北缘,中心座标18.41°N,77.69°E[1]。该撞击坑最晚约于36亿年前的诺亚纪晚期(或赫斯珀利亚纪早期)形成[2],内部富含黏土矿物,在形成初期极可能是一座长期存在的湖泊。撞击坑的名称“耶泽罗”源自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中部的耶泽罗(塞尔维亚语:Језеро / Jezero),这个名称在许多斯拉夫语族语言中都是指“湖泊”,即是由此而来[3]。
撞击坑的边缘有两座扇状沉积区域,与类似河道的构造相通,普遍认为是当时来自尼利槽沟的河水沿河道冲破坑缘,汇入坑内形成湖泊之处[4][5]。此外,探测卫星拍摄的影像显示该区域尚留有河曲沙洲与倒转河道,对这些地质构造的研究显示,当耶泽罗撞击坑还是湖泊时,注入湖泊的地表径流或可源源不绝的供给水源,因此湖水水位长期都没有明显变动[6]。
由于地质古老,地形丰富,加上可能保存早期生命讯息的三角洲,美国航太总署于2018年择定耶泽罗撞击坑为火星2020探测车任务的着陆地点[7],因此赋予该地点特殊的ICAO航用地名代码JZRO。
2000年代中期,行星地质学家透过火星全球探勘者号、2001火星奥德赛号和火星快车号等探测卫星记录到的资料,在当时未获命名的耶泽罗撞击坑周围发现数个峡谷系统,并在这些地点都检测出含有属于黏土矿物的膨润石族矿物(smectite)。由于黏土矿物需在有水的环境下形成,能以此推论此处一度有水存在。此外,撞击坑西侧和北侧的峡谷内部都有发达的弯曲沟槽,被认为是在撞击坑形成后不久,由曲流形塑而成。而两座峡谷在与撞击坑相通处也都有三角洲沉积地形,显示水流曾沿此二峡谷注入撞击坑,形成一座深逾200米的湖泊;其中西侧的三角洲有明显的交错分层沉积,呈现典型的鸟趾状外观(birdfoot delta)。撞击坑东缘则连接另一座峡谷,推测是湖水流出的河道,通往地势更低的伊希地平原[4]。
美国行星地质学家塞缪尔·尚恩(Samuel C. Schon)等人由撞击坑的地貌和沉积模型推算,西侧的三角洲需耗时100万至1000万年才能形成[8]。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