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台湾诗人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罗青哲(1948年—),笔名罗青,生于山东青岛,台湾现代诗人及书画家,在新诗与绘画方面有很高的声誉。曾任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教授。为已故艺人罗霈颖之哥哥。
罗青哲籍贯湖南湘潭,1949年因国共内战,随其父母来台湾。他是家中长子,下有一妹罗霈颖,一弟罗志坚。
因其父亲与书画家交好,罗青哲于13岁起,随溥心畬习北宗山水,16岁时随任博悟习南宗泼墨。因为阅读朱生豪先生所译之莎士比亚全集,生起兴趣,考取辅仁大学英文系。1972年出国留学,于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取得硕士学位。回国后,曾任职于国立台湾师范大学英语系所、美术系所及翻研所教授,并兼任中国语言文化中心主任。
于辅仁大学期间,开始创作现代诗,1969年开始发表新诗、散文,1972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吃西瓜的方法》。余光中在〈新现代诗的起点--罗青的《吃西瓜的方法》读后〉一文中,称赞罗青的诗作为“新现代诗”的起点,[1]罗青开始在文坛展露头角。
1974年获颁第一届中国现代诗奖,1975年与朋友创立草根诗社,出版《草根》诗刊。1988年的《录影诗学》尝试将电影的技巧,融入诗的结构中,被林燿德视为文坛“前卫海域的旗舰”。[2]1996年获鹿特丹国际诗奖。[3]
罗青哲的水墨绘画也获得艺坛重视,1973年,于西雅图第一国家银行展览厅,首次展出个展。此后在国内外各艺术中心,多次举办展览。1987年获《雄狮美术双年展》大奖,2004年获得第四届《米兰国际艺术节》艺术家奖。
罗青第一本诗集的主题诗〈吃西瓜的六种方法〉,第一行却从“第五种 西瓜的血统”写起,让读者遍寻不着“第六种”吃法。萧萧认为,这是让读者参与,也戏弄读者的后现代手法。[4]罗青则以“四度空间”诗社为例,指出1960年以后出生的这一代诗人,成长于相当资讯化了的后工业社会,作品洋溢后现代主义气息。[5]罗青的后现代主义论述,以《什么是后现代主义》一书最为知名,该书结合莫道夫〈后现代主义绘画〉与李欧塔〈后现代状况:有关知识之研究报告〉两篇译文,提出〈导言:后现代主义研究纲要〉、〈台湾地区后现代状况〉等观察。[6]吕正惠则认为罗青罔顾西方后现代主义出现的历史脉络,是带有进化论观点的译介,以及对乡土文学的批评。[7]
歌曲:
《答案》作詞 羅青 作曲 李泰祥 齊豫演唱 《星》作詞 羅青 作曲 李泰祥 葉倩文演唱 《長短調》作詞 羅青 作曲 鄭文彬 金韻獎 《生日歌》作詞 羅青 作曲 楊弦
Guide to Capturing A Plum Blossom, Translation with Introduction, Mercury House, San Francisco,1995。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