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毛丹(学名:Nephelium lappaceum,马来语:Rambutan),为东南亚原产之无患子科韶子属大型热带乔木[3],马来文称之“rambutan”,意为“毛茸茸之物”。成熟的红毛丹果通常是红色的,也有黄色果子的变种。有的红毛丹的核的大小近似于芝麻。
红毛丹 | |
---|---|
红毛丹 | |
科学分类 | |
界: | 植物界 Plantae |
演化支: | 维管植物 Tracheophyta |
演化支: | 被子植物 Angiosperms |
演化支: | 真双子叶植物 Eudicots |
演化支: | 蔷薇类植物 Rosids |
目: | 无患子目 Sapindales |
科: | 无患子科 Sapindaceae |
属: | 韶子属 Nephelium |
种: | 红毛丹 N. lappaceum
|
二名法 | |
Nephelium lappaceum L., 1767
| |
异名[2] | |
列表
|
名称与词源
红毛丹在很多语言中的名字都直接使用其马来语名称“Rambutan”或其发音音译,如英语“Rambutan”、西班牙语“Rambután”。在马亚语中,“rambut”意思是“头发”,指的是水果的众多毛茸茸的突起,后面加上名词构成后缀“-an”。类似的,它在越南语中被称作“chôm chôm”,意思是“凌乱的头发”。[4]
分布
本种原生于马来半岛、泰国、婆罗洲及苏门答腊,并被人类引入到其他地方归化,即:爪哇岛、小巽他群岛、菲律宾群岛、缅甸、老挝、越南、斯里兰卡、安哥拉、哥斯达黎加、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等。[5]
形态
红毛丹株高可达15米,叶互生,偶数羽状复叶,小叶卵形或长椭圆形,先端尖,全缘,革质。雌雄同株或异株,圆锥花序,花冠黄绿色。核果球形或卵圆形,果表密被细长软刺,熟果鲜红或带黄色,中央具1凹沟,表面有龟甲纹。果肉由假种皮构成,白色,肉质,透明多汁,酸甜可口,内藏种子1粒,扁卵形。
在东南亚产地,红毛丹每年开花2次,4~5月、9~10月开花,7~8、12~1月采收果实,成株每株能结果2000~3000粒。
分类
本种属于韶子属,中国所产的韶子则是本种的变种,其它同属物种还有海南韶子(N. topengii)等其它23个物种[5][6][3]。
参考文献
参阅
外部链接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