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斯塔特国际文学奖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纽斯塔特国际文学奖(Neustadt International Prize for Literature)是国际著名的文学奖之一,由美国奥克拉荷马大学及其所属期刊《今日世界文学》(World Literature Today)设立,[1]每两年颁发给一位作家,被称为“美国的诺贝尔奖”。
纽斯塔特国际文学奖 | |
---|---|
![]() 象征纽斯塔特国际文学奖的银鹰羽 | |
国家/地区 | 美国 |
主办单位 | 奥克拉荷马大学《今日世界文学》 |
奖励 | 50,000美元 |
首次颁发 | 1970年 |
官方网站 | www.neustadtprize.org |
历史
纽斯塔特国际文学奖于1969年由《海外图书》(Books Abroad)杂志(即《今日世界文学》前身)的编辑Ivar Ivask所创立,初名“海外图书国际文学奖”(Books Abroad International Prize for Literature),随后改名为“海外图书/纽斯塔特奖”(Books Abroad/Neustadt Prize),1976年改为今名。它是少数由美国人创办的国际文学奖以及授奖对象涵盖诗人、小说家、剧作家等不同文类的文学奖。
奖项
本奖得主可获得一只银鹰羽、一份奖状和50,000美元奖金。奖项基金来自瓦尔特·纽斯塔特和多丽丝·纽斯塔特夫妇的捐款。[2][3]
纽斯塔特国际文学奖章程规定:本奖目的为表彰诗歌、小说、戏剧的杰出成就,包含得主的终生成就或目前已达到的成就,并只考虑文学价值。使用任何语言的在世作者都可获奖,只要其主要作品能被翻成英文供评审阅读。本奖不开放提名。[4]
得主列表
年份 | 得主 | 国家 | 语言 | 出处 |
---|---|---|---|---|
1970 | 朱塞培·翁加雷蒂 | ![]() |
意大利语 | |
1972 | 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 |
![]() |
西班牙语 | |
1974 | 弗朗西斯·庞格 | ![]() |
法语 | |
1976 | 伊丽莎白·毕晓普 | ![]() |
英语 | |
1978 | 切斯瓦夫·米沃什![]() |
![]() |
波兰语 | |
1980 | 约瑟夫·史克沃莱茨基 | ![]() ![]() |
捷克语 | |
1982 | 奥克塔维奥·帕斯![]() |
![]() |
西班牙语 | |
1984 | 帕沃·哈维科 | ![]() |
芬兰语 | |
1986 | 马克斯·弗里施 | ![]() |
德语 | |
1988 | 拉贾·拉奥 | ![]() ![]() |
英语 | |
1990 | 托马斯·特兰斯特罗默![]() |
![]() |
瑞典语 | |
1992 | 若昂·卡布拉尔·德梅洛·内托 | ![]() |
葡萄牙语 | |
1994 | 爱德华·卡莫·布拉斯维特 | ![]() |
英语 | |
1996 | 阿西亚·德耶巴 | ![]() |
法语 | |
1998 | 努鲁丁·法拉赫 | ![]() |
英语 | |
2000 | 大卫·马洛夫 | ![]() |
英语 | |
2002 | 阿尔瓦罗·穆蒂斯 | ![]() |
西班牙语 | [5] |
2004 | 亚当·扎加耶夫斯基 | ![]() |
波兰语 | [6][7] |
2006 | 克拉丽贝尔·阿莱格里亚 | ![]() ![]() |
西班牙语 | [8][9][10] |
2008 | 帕特里夏·格蕾丝 | ![]() |
英语 | [11][12][13] |
2010 | 多多 | ![]() |
汉语 | [14][15] |
2012 | 罗希顿·密斯奇 | ![]() ![]() |
英语 | |
2014 | 米亚·科托 | ![]() |
葡萄牙语 | [16][17] |
2016 | 杜布拉芙卡·乌格雷希奇 | ![]() ![]() |
克罗地亚语 | |
2018 | 埃德维奇·丹蒂卡特 | ![]() ![]() |
英语 | |
2020 | 伊斯梅尔·卡达莱 | ![]() |
阿尔巴尼亚语 | [18] |
2022 | 布巴卡尔·鲍里斯·迪奥普 | ![]() |
沃洛夫语/法语 | [19] |
2024 | 阿南达·德威 | ![]() |
法语 | [20] |
参见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