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纳赛尔主义(阿拉伯语:التيار الناصري),又称合作民主社会主义[18],是由时任埃及总统贾迈勒·阿卜杜-纳赛尔提出的思想。1952年,埃及阿拉伯革命爆发,以纳赛尔为首的自由军官运动发起革命,推翻了亲英法的法鲁克王朝的统治,埃及王国灭亡,取而代之的是纳赛尔建立的埃及共和国。纳赛尔统治埃及期间,以阿拉伯民族主义及阿拉伯社会主义为基础,融合了伊斯兰主义、共和主义、世俗主义、民族主义、社会主义、反帝国主义、泛阿拉伯主义、发展中国家团结主义和国际不结盟运动等元素,作为对内统治与对外外交的主要方向,不仅是希望在埃及的统治得到稳定,更试图联合与团结阿拉伯世界,组成一个相互合作的组织以至于形成联合的国家。时任埃及总统顾问穆罕默德·哈桑宁·海卡尔认为,纳赛尔主义象征着“解放的方向、社会主义的改革、人民对自己资源的控制以及劳动人民力量的民主”。在纳赛尔去世后,他的思想备受阿拉伯人推崇,时至今日,该思想仍持续的影响着阿拉伯世界。
1947年,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驻扎在埃及的英国军队在北非战场结束后开始撤离埃及,但仍保有苏伊士运河的部分驻军。随着埃及国内的民族主义和反英情绪水涨船高,加上第一次中东战争的失利,亲英国的埃及国王法鲁克一世沦为众矢之的,埃及国内反君主制的情绪也在与日俱增,这也反映在1950年的国会选举上。在1950年的国会选举上,奉行民族主义观念的华夫脱党取得压倒性胜利,国王不得已任命穆斯塔法·纳哈斯为新任埃及首相。1951年,埃及单方面宣布废除1936年英埃同盟条约,要求所有英军撤离苏伊士运河地区,同年10月,英国和埃及政府间就驻扎在埃及国内的英军数量产生矛盾。英国在10天内动员了6万人以示回应,这被认为是二战战后最大的军队空运行动。由于英国人拒绝从苏伊士运河地区的军事基地中撤出,埃及政府下令切断基地的水源与电源,拒绝向军事基地供应物资;同时抵制英货,禁止埃及人民进入该地区,并暗中组织游击队攻击英国基地,这导致当地爆发了军事冲突。
1952年1月,冲突逐渐升温,1月24日,埃及游击队对苏伊士运河区的英军发动攻击。在这一过程中,埃及警察向游击队提供了帮助。英军在乔治.埃尔斯金将军的指挥下发动回击,在1月25日派出坦克和步兵包围了伊斯梅利亚的埃及警察派出所,要求埃及警察在一小时内缴械投降。当地警察部队指挥官向埃及内务大臣、纳哈斯首相的亲信福阿德.塞拉格丁(Fouad Serageddin)打电话请求指示。当时塞拉格丁正在浴室里抽雪茄。他下令警察部队战斗至“最后一人一弹”。最后,派出所被英军夷平,43名埃及警察和3名英军士兵阵亡。伊斯梅利亚事件激怒了埃及人。于是在隔天,1952年1月26日,埃及国内爆发了被称为黑色星期六的反英冲突,焚毁了由伊斯梅尔帕夏仿造巴黎风格建设的开罗城。法鲁克国王将黑色星期六冲突归咎于华夫脱党,于次日解除了纳哈斯的首相职务,由阿里·马希尔帕夏接任。
1948年5月,穆罕默德·纳吉布、贾迈勒·阿卜杜-纳赛尔和安瓦尔·萨达特联合组成自由军官运动,旨在反对英国占领、反对法鲁克王朝的腐败统治及要求埃及人管理自己的国家,并主张建立共和制的泛阿拉伯民族主义政府。1950年,成立自由军官组织执行委员会,纳赛尔当选为主席。1952年,自由军官组织成员已有数百人,成为埃及的主要反政府力量。1952年7月16日,自由军官组织创建委员会秘密召开会议,商讨发动政变。会议的主持人是纳赛尔,鉴于国王对军队的清洗已迫在眉睫,委员会决定7月22日发动政变。
1952年7月22日晚上23点,自由军官们率领部队,由坦克、装甲车掩护,分头执行战斗任务。行动异常顺利。在占领机场、火车站、电报电话局、电台、马可尼大楼的过程中,政变部队几乎没有遇到抵抗。7月23日凌晨,自由军官完全控制开罗。上午7点,自由军官组织创建委员会发表声明,阐述政变动因:“埃及经历了现代历史的贿赂、腐化和政局不稳的艰难时期。这一现象深深地影响着军队……为此,我们采取了纯洁自己队伍的行动。”。7月24日,发表第二份声明,鼓励群众支持军队的革命行动。开罗的局势逐渐平静和明朗。7月25日,军队逼近王宫,法鲁克国王计划逃亡,7月26日,法鲁克国王让位于他七个月大的儿子福阿德二世。同日晚18点,法鲁克国王包括福阿德二世在内的其他皇室成员一道乘皇家游艇离开埃及,逃往意大利。依照惯例,穆罕默德.阿卜杜.莫内姆王子组建了摄政委员会。但摄政委员会只是在名义上拥有权力,实权掌握在由纳吉布和纳赛尔领导的革命指挥委员会手中。 热切期待改革的工人们于1952年8月12日在道瓦尔城发动的起事被平息,两人被判死刑。在一段短暂的文官统治后,自由军官组织于1953年6月18日废除了君主制,废除1923年宪法,宣布成立埃及共和国。自由军官运动的领袖纳吉布、纳赛尔及萨达特,先后陆续成为埃及第一、第二及第三任总统。
纳吉布在1954年下台后,纳赛尔成为第二任埃及总统,在历经了伊斯梅利亚事件及埃及阿拉伯革命后,他深知此时埃及人民内心的主要想法,因此主张改革,实施世俗化政策,对外也不断倡导阿拉伯世界的团结与合作,一同对抗欧美国家。长期受英国殖民与压榨的埃及人民纷纷支持纳赛尔的想法。直到纳赛尔去世后,他的思想仍流传与影响着阿拉伯世界。
学界对“纳赛尔主义”的解释主要认为,纳赛尔主义是纳赛尔统治埃及时期,埃及对内政与外交的主要想法与政策行动,因此纳赛尔主义被认为是一种广义术语,可以有多种解释。
一名希腊裔美国政治学家和中东历史学家帕纳约蒂斯·杰拉西莫夫·瓦蒂基奥蒂斯(Panayiotis Jerasimof Vatikiotis,1928年2月5日至1997年12月15日)在他的一本著作《纳赛尔和他的一代》(Nasser and his Generation,1978)中,他认为纳赛尔主义是一个因领袖崇拜而兴起的意识形态[19],之所以能够受到推崇,完全是领袖的“魅力”而不是他的“领导力”。瓦蒂基奥蒂斯详细描述了纳赛尔利用言论作为政治工具来影响他的选民,虽然他们被剥夺了对其领导人政策的任何参与权,但他们依旧支持着纳赛尔。同时也指出,纳赛尔透过广播、电视和大型集会上向群众发表讲话,内容多为反帝国主义与反锡安主义,这在当时触动了埃及人民的想法,激进且慷慨的演讲,也让人民被激发到歇斯底里。[19][20]
纳赛尔主义最主要的意识形态是以泛阿拉伯主义及阿拉伯民族主义为核心,融合了阿拉伯社会主义的元素,以追求阿拉伯的团结与进步。而与西方思想中的苏东集团社会主义大不相同。虽然纳赛尔主义反对西方的资本主义,但也反对东方的共产主义,因为共产主义被认为与阿拉伯社会与宗教基础不相容,因此,纳赛尔主义者试图阻止共产主义在阿拉伯世界的崛起,并支持对试图在阿拉伯地区传播共产主义的个人或组织实施严厉的惩罚[21] 。
纳赛尔主义的兴起影响了许多阿拉伯国家,他们采用了纳赛尔主义的政府形式,同样呼吁著阿拉伯的团结与进步。现实例子包括: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