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音乐类型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极简音乐在1960年代时被提出作为实验音乐中的一种音乐风格,这个派别大都展现以下的特色:
极简音乐这个名词是由简约主义(或极简主义)派生而来,在“极简音乐”之前,有程序音乐或系统音乐等被使用在同样的音乐上,尤其是经由严谨规则所建构的此种音乐。
简约音乐可以回溯到19世纪的舒曼,而“简约”第1次被用来形容音乐则出现在1968年,迈克尔·尼曼(Michael Nyman)给科内利乌斯·卡迪尤(Cornelius Cardew)的作品“The Great Digest”所写的评论之中。尼曼稍后在他1974年出版的书中《Experimental Music:Cage and Beyond》扩张了他对简约音乐的定义。另外,还有一名自我定位为简约主义的音乐家汤姆·约翰逊,也宣称是第一个使用“简约”形容音乐的人,他于1989年在《村声杂志》中这样描述简约音乐:
“ | 简约主义的概念比许多人想像的都还大的多。在定义上,它包括了任何使用极少或有限制的材料而写成的音乐:只使用了极少量的音符、极少量的文字、或只为少数乐器所写的音乐,例如古钹、脚踏车轮、甚至是威士忌酒瓶。它包括长时间持续著电子合成低鸣声的音乐。它包括只用河流川溪的声音录制而成的音乐。它包括不断重复的音乐。它包括用萨克斯风音效建立音墙的音乐。它包括花费很长时间从一种风格转换成另一种风格的音乐。它包括任何使用所有可能被使用的音高的音乐(只要它们在C和D之间)。它也包括慢到一分钟只演奏两到三拍的音乐。 | ” |
许多人(尤其是流行乐迷)发现简约音乐比所谓十二音列音乐或是现代乐派的古典乐还更易听。对另一些支持浪漫乐派或是更早音乐的人而言,容易感到简约音乐令人烦躁,因为它的不断重复性质、缺少复杂性、或缺少如程序音乐般的严谨。
最重要的几个简约音乐家包括约翰·亚当斯、菲利普·格拉斯、斯蒂夫·莱奇、特里·赖利,拉蒙特·扬被称为简约音乐之父。
在简约音乐之中还有简约层次的分别,可以从多方面观察一个音乐是否属于简约音乐:演奏的方法、音乐的结构、以及音乐的技巧。
早期的格拉斯和莱奇的风格倾向十分的朴实,在主题之上几乎不做点缀,并且是小编制的作曲。因而,在菲利普·格拉斯的例子中,也就是管乐琴、管乐器(尤其是萨克斯风)、以及歌手;在斯蒂夫·莱奇的例子中,则是集中于小音槌以及敲击乐器。
约翰·亚当斯的作品常常是为古典的乐器及编制所写:管弦乐、弦乐四重奏、钢琴独奏。虽然上述提到四位音乐家都曾写过如此作品,但没有一位如同约翰·亚当斯之密集。他的音乐较能够被古典音乐的欣赏者所接受,因为他的作品虽然带有简约的色彩,同时也注重古典的逻辑,尤其他没有其他人将乐曲演进长时间暂止的习惯。
有些约翰·亚当斯的管弦作品曾被描述为“maximalism”,不过此名词并不是所有评论者普遍同意的,查尔斯·武奥里宁(Charles Wuorinen)则在例外。
这三位作曲家所注重的层面,正好用来展示简约音乐的三个极端层面:斯蒂夫·莱奇使用近乎机械的音色;菲利普·格拉斯大量使用意象上的材料,并且注重和弦;而约翰·亚当斯则表现出现代乐派继任者的风采,不论是在节奏或是和弦上都更加难以预料。
David Cope在1997年归纳下列特质:
简约音乐在音乐史上只有一个从视觉艺术所借用过来的名词,也许这是许多简约音乐家不喜此词的原因。菲利普·格拉斯的乐团初次演奏时,在他一位同属简约主义的朋友的画展上演出,他朋友不断的说道“这个词应该被禁用!”。
简约音乐最大特色在于重复使用同主题的乐段、缓慢地或不加以改变来呈现和谐的整体。这类普遍使用的技巧以及层次的使用、乐段的阶段性就是所谓简约主义式的。这与后来所称的重复整个乐段有关,这同样不是史无前例的但肯定十分稀少。层次感用来表现一个乐段的进展,然后加入新的声音产生最后的效果。
和谐的和弦指的是音阶之间合起来所谓“稳定”的声音,而和弦同样可以用声部进行的方法来分析。在简约主义中,和弦的这种功能通常不被使用。
另一个简约音乐的特征是演进的阶段性,藉以提供音乐上的变异性。一个著名的例子是特里·赖利的《C音》,它不是写定的乐曲而是几个分散的乐段,由演奏者自行连接来演奏,然后随意停止。乐曲的整体结构,根据演奏者的选择就很不同了。
简约音乐反复相同乐句,随着时间作出分支。使用这个技巧的著名作品是葛拉斯的《爱因斯坦在海滩》和Adams“Shaker Loops”其中的“number”部分。
随着时间,简约音乐家开始使用越来越多的变化音的材料。例如葛拉斯的“二号交响曲”和Adams的歌剧。另一方面也开始使用其他乐器的音效,最明显的就是电子乐器。简约音乐的影响力常常弥漫到大众音乐之中,例如Brian Eno和Mike Oldfield,以及电子音乐和House,后者的DJ们取材各式各样的音乐然后将它们重叠在一起播放。
简约音乐领域确实是在有意的情况(所谓后古典)下发展出来的,他们受到Cage使用静默和层次手法的吸引,并希望为这种音乐加上更多旋律性。许多个别的简约音乐特点,在同时期的序列音乐(serialism)中也会出现,例如Berio的“Sinfonia”,或者是Morton Feldman的长音。
这些特性也被另外一些音乐家采用了,他们反对二十世纪的和弦理论,常常是因为宗教因素者。这些作曲家常常回归中古时期和早期文艺复兴时的风格和合声,写出结构严谨的乐曲,而非tonal context。在这些人之中,Arvo Pärt有着不少追随着并且大量的作品和表演。
简约主义有时会被赋予这样的意识形态:离开复杂的现代主义,而靠向后现代主义。尤其后者认为所谓音乐的进步是不切实际的,并不需要执著于开发更先进的作曲理论或是复杂的系统。这个论点,使得简约音乐有所本,不是采用所谓西方传统,而是内化了更多的“东方”精神,例如冥想、狂喜、或者专注。特别是Philip Glass,他认为所谓精致的或低俗的音乐的分野正在崩溃,而简约主义,因此而重要处在于它联合并且使两者对话。这个观点甚至不被所有简约音乐的听众所接受,但是当问题是关切它的表演、受注目和接受度时,则通常又会被引用。
简约音乐常常被用于电影之配乐和其他媒体,藉以提供环境的或心情的烘托。它也被来自其他领域的配乐家所接受,例如Lukas Foss的晚期作品。
最后,有些人(如Kyle Gann)认为简约主义在80年代就已经结束,在此之后的音乐应该被叫做后简约主义。根据Gann,后来的作品中固定出现的音调反复和凝结(stasis),和前代的作品比起来已成为一种僵化的原则。
简约音乐在起初发展之时便引起争议,针对简约音乐的批评大致上有两种观点。
第一种来自现代主义的拥护者,他们认为简约主义是对于进步的反叛,是现代性的腐化而堕落到庸俗的地步。他们论述简约主义是精致艺术对于大众艺术的投降。这些评论正好和后现代的观点成了对比,后者的观点认为这究竟是现代音乐家寻找音乐出路的方法,而非陈腐或堕落,更不逊于追求现代主义寻求更严谨、重要而推动人类知识和善的观点。
第二种来自西方古典音乐的拥护者,尤其是经历过19世纪音乐的那些人。他们认为简约音乐过于重复、无聊、毫无乐句的演进,并且肤浅。有些笑话使用不断重复简约音乐家的名字来取笑他们,尤其以菲利普·葛拉斯为众矢之的。这种观点认为简约音乐无法有什么成就,并且缺乏内在的吸引力。
一些作曲家(主要来自东欧)把简约派的一些作曲手法与宗教和神秘主义结合起来进行创作,这些作曲家一般被称为“神圣简约主义”作曲家。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