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埃纳河战役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第三次埃纳河战役(法语:3e Bataille de l'Aisne、英语:Third Battle of the Aisne)是德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发起春天攻势的期间所发生的一场战役,目的是为了在美国远征军完全抵达法国前攻占贵妇小径岭。这场战役是德军在1918年春夏之际所发动的攻势之一,又名“皇帝会战”。
背景
德军这次大规模攻势(又名“布吕歇尔-尤克(Blücher-Yorck)”,取自拿破仑战争时期的两个将军名)从1918年5月27日持续至6月4日[1],也是自4月在法兰德斯的利斯河攻势以来,德军第一次的全面进攻。
德军在1914年9月的第一次埃纳河战役后,就一直控制着贵妇小径岭,直到1917年尼维尔攻势期间的第二次埃纳河战役中,才被芒然将军夺回。
布吕歇尔-尤克行动最初是由德国陆军第一任陆军总监埃里希·鲁登道夫将军所制定,他确信在埃纳河取得成功将让德军推进到能攻击巴黎的范围内。鲁登道夫将英国远征军视为主要威胁,他认为这次进攻会让协约国从法兰德斯撤军以协助保卫法国首都,使德军能够继续对法兰德斯发起进攻(Hagen),并获得极大的压力缓解。因此埃纳河的攻势本质上一场转移注意力的大型攻势。
协约国在埃纳河地区的防务主要是由法国第六集团军指挥官德尼·奥古斯特·迪谢纳将军负责。此外,由亚历山大·汉密尔顿·戈登少将指挥的四个师(来自英国第四兵团)则驻防在贵妇小径岭,他们在“米夏耶尔”作战中幸存下来后,被派往该处休息并进行整补。
战役过程
1918年5月27日早晨,德军以超过4,000门火炮开始炮轰(Feuerwalze)协约国防线。杜琴不愿放弃贵妇小径岭,因为前一年协约国才刚以惨痛代价攻占之,加上他还不顾法军总指挥菲利普·贝当的指示,下令要英军聚集在前线壕沟中,从而让他们蒙受惨重损失。也正因为英军都挤在一起,他们成了炮兵的最佳目标[2]。
炮轰之后是毒气释放,一旦毒气释放后,德军17个风暴突击营师(为威廉二世长子威廉皇储名义上指挥之集团军的一部)便发起主要的步兵进攻。威廉二世皇帝还前来视察战役进展,并访问了被俘的休伯特·里斯(Hubert Rees)英军准将(第50师第150旅)。皇帝在得知他是威尔士人之后被逗乐了,这表示他与劳合·乔治是同一民族[3]。
协约国防线薄弱完全措手不及,无力阻止德军进攻,让后者撕开其防线并推进了40千米(25英里)远。德军在不到六个小时内就抵达埃纳河,并攻破了八个协约国师驻防在兰斯和苏瓦松之间的防线,将协约国部队打回韦勒河,并在夜幕降临时攻取额外15公里的领土。
到了1918年5月30日,德军迅速的进展已让他们俘获五万多名协约国士兵及800门火炮,促使鲁登道夫更改其行动目标,从仅仅将敌军从德军右翼逐出,变为第七集团军主动发起进攻,但这从来都不是行动目的。到了6月3日,德军距离巴黎已仅仅56千米(35英里)远了,可是德军也饱受多个问题困扰,其中包括大量人员伤亡、预备队不足、疲劳以及补给短缺等[4]。
最终在协约国多次反击后,德军的推进于三天后被阻止。
后续发展
尽管攻破了协约国防线达34英里(55千米)深,来到比1914年以来更靠近巴黎的位置,德军还是在1918年6月6日于马恩河被协约国所阻。战役结束后,德军承受了130,000人的伤亡,而协约国则是共127,000人伤亡[5]。
杜琴战后因指挥英法两军不力,被法军总指挥菲利普·贝当解职,并由第六集团军指挥官让·德古特接任。这场战役也是大部美军参战的最早例子之一,同时他们也在战场上证明了自己。
鲁登道夫在受到“布吕歇尔-尤克(Blücher-Yorck)”行动所得鼓舞后,发动进一步攻势,最终第二次马恩河会战爆发。
参见
参考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