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端砚是中国四大名砚之一,产自广东肇庆市。肇庆古称端州,所产的砚台因此叫“端砚”,最早产于唐代武德年间(618年-626年),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端砚以石色青紫带圆形青绿色石眼的为最上[1]。肇庆七星岩出产纯白色的白砚[2],滑如玉,磨墨无声,也是上品。上好的端砚不但美观,而且能“发墨”,墨色光亮如漆,能在相对较长的时间内不干。[3]
端砚制作技艺 | |
---|---|
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
申报地区或单位 | 广东省肇庆市 |
分类 | 传统技艺 |
序号 | 425 |
编号项目 | Ⅷ—75 |
目前端州本地的石料已经匮乏 |
端砚的制作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5]
端砚自唐朝初年开始生产,唐代中叶开始注重花纹雕刻,从文房工具走向工艺品。广东肇庆(古称端州)东郊羚羊峡栏柯山的端溪一带有多个原石坑,著名的有水岩(老坑)、坑仔岩、麻子坑、朝天岩、古塔岩、宣德岩。宋朝把端砚列为“贡品”之一。
世界上最大的端砚是现存于肇庆市端茗砚雕工艺厂内《端溪九龙砚》,其长为4.6米,宽3.15米,厚0.45米,重达13.8吨。
端砚石质坚实,研墨时墨水不会发滞,发墨快而且不会干得太快。
端砚的原石并不抗震,所以不能用机械只能手工开采。不同地方的不同矿坑矿石质量都不一样,有时候整片石块都不能用。采石工必须根据经验顺着石头的生成方向开采。
开采出来的原石并非全都可以做砚,要经过筛选分级,将有瑕疵、裂痕等问题的石块剔除,留下下“石肉”也就是可以用于下一步加工的石块。
先设计好将要雕刻的构图,然后雕刻工会根据大概形状做成“砚璞”,就是将将要做的砚的大概形状勾勒出来。再用刀仔细雕刻至完成。雕刻刀法有深刀(高深雕)、浅刀(低浮雕)雕刻、细刻、线刻、通雕(镂空)。
做好的砚还要配上盒子。好的盒子除了保护砚,其本身也是一件艺术品。好的盒子甚至使用紫檀、酸枝、楠木等名贵木材。端砚盒底部都有"四脚",杂形和天然砚盒的"脚"叫做"豹脚"。
磨光这个工序一般在配盒以后,目的是对完工的端砚进行最后的修整。先用油石加幼河砂粗磨,简单地去除一些凿口和刀路;然后用滑石和水磨砂纸反复磨滑,最后用墨水泡一到两天。[6]
磨墨用凉水,不能用开水,也不能用茶水或酒水。砚用完后必须将砚洗净,晾干。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