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王国 (1918年)
存在於1918年間的短命國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存在於1918年間的短命國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立陶宛王国(立陶宛语:Lietuvos Karalystė,德语:Königreich Litauen)是于1918年2月建立的立陶宛君主立宪制国家。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时建国的,当时立陶宛地区被德意志帝国军事占领。1918年11月,王国正式解散。
立陶宛王国 | |||||||||||||||
---|---|---|---|---|---|---|---|---|---|---|---|---|---|---|---|
1918 | |||||||||||||||
![]() 1918年立陶宛王国在欧洲的位置 | |||||||||||||||
地位 | 德意志帝国的附属国 | ||||||||||||||
首都 | 维尔纽斯 | ||||||||||||||
常用语言 | 立陶宛语 波兰语 白俄罗斯语 俄文 | ||||||||||||||
政府 | 临时政府下的单一君主立宪制 | ||||||||||||||
当选国王 | |||||||||||||||
• 1918 | 威廉·卡尔 | ||||||||||||||
立法机构 | 立陶宛国民大会 | ||||||||||||||
历史时期 | 一战 | ||||||||||||||
• 维尔纽斯会议 | 1917年9月18日 | ||||||||||||||
• 立陶宛独立法案 | 1918年2月16日 | ||||||||||||||
1918年3月3日 | |||||||||||||||
• 被德意志帝国承认 | 1918年3月23日 | ||||||||||||||
• 施行君主制 | 1918年6月4日 | ||||||||||||||
• 威廉·卡尔当选国王 | 1918年7月11日 | ||||||||||||||
• 废除制暂停 | 1918年11月2日 | ||||||||||||||
• 德意志帝国投降 | 1918年11月11日 | ||||||||||||||
|
1918年2月16日,立陶宛国民大会宣布立陶宛独立,但由于德国军队的持续存在,国民大会无法组成政府汗其他国家机构。德国人给出各种提议,其中普鲁士提议希望将立陶宛并入德意志帝国。但立陶宛并不接受这个提议,并希望透过建立一个独立的君主立宪制国家来维护自己的主权。
1918年6月4日,国民大会人投票将立陶宛王位授予德国贵族第二代乌拉赫公爵威廉·卡尔。1918年7月,威廉·卡尔接受了这项提议,并采用了尊号明道加斯二世。但事实上,他从未在立陶宛生活过。他的当选引起了很大的争议,使国民大会内部产生了分歧,这也导致国民大会没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由于德国战败并陷入十一月革命,1918年11月2日,立陶宛王国暂停了邀请威廉·卡尔的决议,结束了威廉·卡尔的统治。
1795年,波兰立陶宛联邦被瓜分,立陶宛也随之被俄罗斯帝国吞并。1915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占领了俄罗斯帝国西部地区,包括立陶宛。1917年俄国革命后,德国构思了一个中欧地缘政治战略,这个战略构想了一个由傀儡国家组成的局域网络,充当缓冲区。[1]德国允许召开维尔纽斯会议,希望借此表现出立陶宛民族想要脱离俄罗斯并与德国建立“更密切的关系”。[2]1917年9月,会议选出了20个人,组成了立陶宛国民大会,并授权其与德国就立陶宛独立进行谈判。德国正在为即将开始的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的谈判做准备,并寻求立陶宛发表声明,表示他们希望与德国建立“坚定而永久的同盟”。[3]1917年12月11日,立陶宛国民大会通过了与德国建立坚定而永久的同盟的宣言。然而,这些让步在国民大会中存在分歧,而且立陶宛仍然没有获得德国的承认。为了达到独立的目的,国民大会于1918年2月16日通过了《立陶宛独立法案》。该法案没有提及与德国的同盟,并且还宣布“终止以前将立陶宛与其他国家联系在一起的所有国家关系”。[4]3月3日,德国和俄罗斯苏维埃共和国签署了《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条约》,苏俄宣布波罗的海国家位于德国核心利益区,且放弃对它们的任何主权要求。12月11日,德国正式承认立陶宛独立。[5]然而,立陶宛仍被德国军队占领,且国民大会仍然没有任何实际权力,仅被德国人视为一个顾问委员会。[6]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