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科幻(英语:Hard Science Fiction,简称Hard SF)又叫硬核科幻,是科幻文学分支,相对于软科幻,硬科幻强调科学细节和逻辑推导的合理性。彼得·史凯勒·米勒于1957年首次提出硬科幻这个名词[1][2][3]。
定义
硬科幻作品的核心思想是对科学精神的尊重和推崇。在手法上,硬科幻以追求科学(可能的)的细节或准确为特性,着眼于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发展[4][5]。
不同的作者有不同的处理手法:一些作者小心翼翼地避开难以置信的技术,如超光速旅行;而另一些人则允许这些在故事中作为重要道具出现,并对其构筑的世界进行细致的阐述来显示这项技术是如何实现的。在后一类小说中,天文探索或物理现象常常比人物刻画重要的多,但作者有时也会在故事中围绕人物表现环境。
硬科幻的共同特点是故事情节依靠技术来推动和解决。作者也会尽量让故事中的科技与出版时已知的科学认知保持一致。这是科幻界尤其是读者对硬科幻的主要看法。
代表作品
小说:
- 儒勒·凡尔纳:《海底两万里》(1870年)
- H·G·威尔士:《时间机器 (小说)》(1895年)
- 杰克·L·乔克:《灵魂之井的午夜》
- 艾萨克·阿西莫夫:《夜幕低垂》
- 史坦尼斯劳·莱姆:《索拉里斯星 (小说)》
- 斯蒂芬·巴科斯特:《Ring》
- 阿道斯·赫胥黎:《美丽新世界》(1932年)
- 以撒·艾西莫夫:《机械公敌》(1950年)
- 菲利普·狄克:《关键报告 (小说)》(1956年)
- 菲利普·狄克:《银翼杀手 (小说)》(1968年)
- 罗伯特·海莱恩:《异乡异客》(1961年)
- 亚瑟·克拉克:《2001太空漫游 (小说)》(1968年)
- 玛格丽特·爱特伍:《使女的故事》(1985年)
- 金·史丹利·罗宾逊:《火星三部曲》(1992年)
- 理查·K·摩根:《碳变 (小说)》(2002年)
- 刘慈欣:《三体》(2006年)
- 安迪·威尔 :《火星任务 (小说)》(2011年)
- 詹姆斯·S·A·科里:《苍穹浩瀚 (小说系列)》(2011年)
电影:
参考资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