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隆门县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石隆门县(马来语:Daerah Bau)是砂拉越古晋省下辖的其中一个县,县城是石隆门。石隆门县总面积884.4平方公里[1],人口约54000人(2010年人口普查[2])。
石隆门县人口最多的族群是比达友族,占县里的人口将近70%,约3.7万人。华人则是第二多族群,相对下人口较少,约9千多人。县民多数从事农业,种植油棕、可可、橡胶、胡椒、稻谷及咖啡。[3]
县里除了有两座比较著名的洞穴:仙洞(Fairy Cave)及风洞(Wind Cave),还有位于仙洞及西里京市集附近的保灵山。[4]
石隆门县在1931年7月17日正式成立,县城是石隆门镇。石隆门县的第一任县长是达克先生(W.S.B. Duck),沿至如今已有30多位县长。[3]
历史
![Thumb](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4/47/Kuchingdivision_baudistrict.svg/640px-Kuchingdivision_baudistrict.svg.png)
![Thumb](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e/eb/Map_of_Bau_District%2C_Sarawak.svg/320px-Map_of_Bau_District%2C_Sarawak.svg.png)
早在19世纪初,便有华人从西加里曼丹来到了石隆门县地区。这批华人因为组织内部失和及遭到荷兰殖民政府的攻击,所以才逃到了石隆门[5]。这批华人在他们的“大哥”刘善邦领导下,从三发(Sambas)经双空及文杜乃,越界到石隆门县边陲的的一个小镇新山(Pankalan Tebong)。他们落脚后便向当时的文莱政府付了租金,随后就开始在当地进行开采金矿。
由于前来投靠的华工人数日增,而金沙的产量有限,所以不久后他们便迁移到石隆门镇附近的帽山,成立了十二公司,民间则流传称为大公司。义兴公司后来也称为十二公司。之后,义兴公司除了在帽山建设矿场,也在石隆门(Bau)、大段(Taiton)、燕窝山(Jambusan)、武梭(Buso)、砂南坡(Paku)和北历(Bidi)设有矿场,而总部设在石隆门的帽山(Mau San)。像兰芳共和国那样,其公司也自定法制和货币,形成了一个人口约有4千人的“共和国”。[6]
1841年,英国人詹姆士·布鲁克正式在现今砂拉越古晋成立了布鲁克王朝,石隆门也自然归属于布洛克统治下。这时的十二公司还是自治制度及以进贡的方式缴付金钱给詹姆士·布洛克。而其公司在石隆门声势浩大,使到当时的白人拉者感到这威胁了他在砂拉越的政权。从而多次的施压和制约于石隆门的华工。因此这导致了在1857年2月18日元宵夜,刘善邦和王甲带领约600名全副武装的十二公司华工攻打古晋。华工虽在这战役打败了詹姆士布洛克,但他并没有死反而逃跑了。后来,詹姆士又带着军队到石隆门攻打华工公司。华工节节败退,最后全军覆没,帽山也被摧毁了。[7]
在1898年,有一家英国资助的慕娘公司(Borneo Co. Ltd.)来到了石隆门县大规模的开采金矿。当时慕娘公司人数可达3000人,而且使用技术很先进的精化法来提炼黄金,每周可生产十余个重50磅金砖。在短短的二十年,慕娘公司总计生产了983,255两黄金。二十世纪20年代,慕娘公司停办后石隆门县的淘金业也进入了小生产的时代。[8]。
大事件
除了150年前的华工抗议事件,其实近代石隆门也曾发生一宗令人心酸的意外。石隆门的碧湖有200子深,是以前开采金矿遗下的大洞被雨水填满所形成。1979年6月7日,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一辆挤着67名师生的巴士经济碧湖旁突然失控,整辆巴士堕入湖中,瞬间夺走二十九名学生和一名女老师的宝贵性命。附近居民虽即时施以援手,但还是无法救起遇溺师生石隆门社区领袖李思兴忆述,当时30具尸体从湖里打捞上来,排列地上让家属认领,家属们悲痛的哭喊声令旁人也禁不住同声一哭。事后,石隆门传出一个关于意外的说法,但至今仍无从考证是否属实。1978年,一宗派的基督徒到当地进行短期宣教,期间曾破坏当地人家中的神像,并把所有神像抛入碧湖。隔年即发生这宗惨剧,不少人都将这宗意外怪罪在那些信徒身上,认为是信徒对神明不敬才酿祸。
不过,经过多年的光荫洗涤,石隆门许多人已不再流传这个说法,仅记得当年的学巴坠户酿死的惨剧。
人口分布
2010年石隆门县人口为54,246人。[2]
注释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