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辩(?—?),字景宣范阳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出自范阳卢氏北祖,北魏、西魏、北周官员。

生平

卢辩家族数代学习儒学,父亲卢静是北魏太常丞。卢辩少时好学,广泛通晓经典书籍。正光初年,卢辩被举荐为秀才,出任太学博士。因为《大戴礼记》没有注释,卢辩就为之做注。卢辨的三哥卢景裕是当时的大儒,对卢辩说:“从前我们的祖先侍中卢植给《小戴礼记》做注释,现在你给《大戴礼记》做注释,差不多纂集了先辈的著述。”[1][2][3]

魏节闵帝元恭登基后,卢辩被任命为中书舍人高欢信都起兵,消灭尔朱氏的军队,于是发兵进攻洛阳,魏节闵帝派遣卢辩持节在邺城慰劳高欢。高欢命令卢辩朝见他奉戴的中兴主元朗,卢辩坚守节操不听从。高欢愤怒的说:“我为正道而举兵,诛伐群丑,皇帝在此,是谁派你来的?”卢辩高声应答,守住节操不屈不挠。高欢觉得卢辩非同寻常,放了他不继续威逼[4][5]

魏孝武帝元修即位后,任命卢辩为广平王元赞的师傅。永熙二年二月五日(533年3月15日),平等寺修建完成,魏孝武帝率领百官在寺庙中举行万僧会。当日,寺门外有个石像无缘无故低头后又举起,如此一整天才停止,魏孝武帝对它顶礼膜拜,对此感到奇怪诡异。卢辩说:“石头立起,社稷转移,自古有这样的情形,陛下有何奇怪。”魏孝武帝于是回到皇宫。七月,侍中斛斯椿劝说魏孝武帝向着长安西进,十月底,东魏的京城迁到邺城[6][7]

等到魏孝武帝西入关中,因为事情仓促,卢辩来不及回家,只骑着一匹马跟随。有的人问卢辩说:“得以与家人辞别吗?”卢辩说:“出门为官之道,用大义割断私人恩情,又有什么可以辞别的。”魏孝武帝到了长安后,封卢辩为范阳县公,卢辩历任给事黄门侍郎,兼任著作郞,又加幽州大中正。宇文泰因为卢辩通晓儒家学术,对他十分礼遇,朝廷商议国家大事,常常召卢辩来咨询。卢辩升任太子少保,兼任国子祭酒赵青雀发动叛乱时,西魏太子元钦出外居住在渭水以北,卢辩当时跟随陪同,也不告诉家人。卢辩坚持平素志向果敢决断,都有如此类。不久卢辩被授任太常卿太子少傅,转任少师,西魏太子元钦和诸王等人都对他行入学敬师的束修之礼,拜卢辩为师学习,卢辩爵位升为范阳郡公[8][9]

自从魏孝武帝西迁,朝廷礼仪湮没失落,这时朝廷的典章制度、不同等级的车马服饰、乐器音乐、日晷刻漏浑天仪,西魏朝廷都命令卢辩根据不同时期的具体情况,采取适当措施来处置。卢辩与辛彦之薛憕檀翥参定[10][11][12],所制全部合乎规范法度,大多遵循古代礼仪。卢辩生性记忆力强能暗中记住事情,能决断大事,凡是创建的制度,对待它们坚信不疑。卢辩又加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屡次升任至尚书令北周六官建立后,卢辩出任师氏中大夫[13][14]

周明帝宇文毓即位后,卢辩升任小宗伯,进号大将军。周明帝曾与公卿前往卢辩住宅,儒士以此为荣。卢辩后外任宜州刺史,因为患病没有赴任。卢辩去世后,谥号[15],附祭在宇文泰宗庙中。儿子卢慎继承爵位,官至复州刺史。隋朝开皇初年,因为卢辩是前朝有名望德行之人,追封卢辩为沈国公[16]

当初,宇文泰想要推行《周官》礼制,命令苏绰专门掌管这件事,不久苏绰去世,宇文泰就命令卢辩完成它。卢辩于是领导崔宣猷裴政薛寘等人依照周礼建立六官,变革汉、魏的制度。魏恭帝三年正月丁丑,开始推行六官制度[17][18][19][20][21][22][23][24]

著作

家族

高祖

  • 卢昭,北燕仆射、黄门,北祖卢偃第四子[30]

祖父

父亲

兄弟

  • 卢景祚,北魏司空掾[31]
  • 卢景融,北齐幽州治中[30]
  • 卢景裕,东魏齐王开府属
  • 卢光,北周车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陕州总管府长史、燕郡简公

子女

  • 卢慎,复州刺史、范阳郡公
  • 卢诠,隋朝仪同大将军、廮陶县开国伯[15][32]

延伸阅读

[]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周书·卷24》,出自令狐德棻周书

参考资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