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翅浮鸥(台湾作白翅黑燕鸥学名Chlidonias leucoptera)为鸥科浮鸥属鸟类。这是一种小型物种,通常在世界各地的淡水水域附近发现,包括欧洲、非洲、亚洲和澳大利亚。其属名源自古希腊语khelidonios,意为“像燕子”,来自khelidon,意为“燕子”。

Quick Facts 白翅浮鸥, 保护状况 ...
白翅浮鸥
Thumb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鸟纲 Aves
目: 鸻形目 Charadriiformes
科: 鸥科 Laridae
属: 浮鸥属 Chlidonias
种:
白翅浮鸥 C. leucopterus
二名法
Chlidonias leucopterus
(Temminck, 1815)[1]
Thumb
Close

在大多数英语国家中,'white-winged tern' 是标准名称;在英国,正式的鸟类学记录机构也使用这个名称,但较旧的替代名称 'white-winged black tern' 仍在流行中被广泛使用。

描述

夏季的成鸟拥有短红腿和短黑喙(小而圆钝,从羽毛算起长度为22-25 毫米,明显短于头部),黑色的颈部(通常带有淡灰色的背部)和腹部,非常深灰色的背部,白色的臀部和浅灰色(几乎是白色)的尾巴,在幼鸟中尾巴经常看起来像是“方形的”。脸上带有淡淡的黄色。翅膀如其名,主要是白色的。内侧翅膀呈灰色,覆羽带有棕色尖端。非繁殖期时,大部分黑色会被白色或淡灰色取代,尽管一些黑色羽毛可能仍保留并与白色腹部混杂。翼下覆羽显示出大量的黑色。头部为黑色,前额为白色。头顶为黑棕色,带有白色斑点,后顶为黑色并带有部分白色斑点。这些白色标记在冬季成鸟中尤为明显。眼睛前方有一个深色的三角形斑块。领圈相当宽且为白色。在幼鸟和换羽中的成鸟中,臀部为淡灰色,晚年间变为灰色。清晰的白领圈和臀部使得背部形成一个深棕色的“鞍”状。背部羽毛的末端有狭窄的浅棕色尖端,三级羽和肩羽也有类似的浅棕色尖端。

与黑燕鸥的杂交

瑞典[2]荷兰[3],曾记录到该物种与黑浮鸥的杂交。在1978年9月和1981年9月,于英格兰丘谷湖(Chew Valley Lake)发现的两只幼鸟也被认为是杂交种;它们显示出两个物种的混合特征,具体表现在白翅浮鸥的深色背部与黑浮鸥(但不是白翅浮鸥)显示的胸侧深色斑块的组合。[4][5]

分布与栖地

它们的繁殖栖地位于从东南欧洲到中亚以及俄罗斯远东地区的淡水沼泽。它们通常在沼泽中的浮动植被上或在接近水边的地面上筑巢,筑巢时使用小芦苇茎和其他植物材料,并产下2-4颗卵。冬季,它们会迁徙非洲、南亚和澳大利亚。在北美为稀有迷鸟,主要出现在大西洋沿岸,但也有少量记录来自太平洋沿岸和内陆的五大湖区。[6]

中国大陆,分布于华北和华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地中海沿岸。[1][7]

行为

像其他“浮鸥”一样(Chlidonias),与“白”燕鸥不同(Sterna),这些鸟类并不潜水捕鱼,而是缓慢飞过水面捕捉水面上的食物,并在飞行中捕捉昆虫。它们主要以昆虫和小鱼为食。在飞行中,翅膀的拍打动作较为浅显且悠闲。

白翅浮鸥是非欧亚迁移性水鸟协定(AEWA)适用的物种之一。

图库

参考文献

扩展阅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