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白沙屯隧道群是位于台湾苗栗县后龙镇的3座单线铁路连续隧道,属于海线铁路龙港车站=白沙屯车站区间,分别于1920年及1921年完工[2]、1922年通车营运,并于1973年配合台湾铁路局改良行车效益另辟新路线后停用废弃[5],2009年起由苗栗县政府将隧道整理成自行车道,并于2015年公告指定为苗栗县历史建筑,命名后龙过港隧道[6]。
白沙屯隧道群 (后龙过港隧道) | |
---|---|
概览 | |
正式名称 | 第一白沙屯隧道、第二白沙屯隧道、第三白沙屯隧道(1922–1973)[1] |
别称 | 白沙屯一号隧道、白沙屯二号隧道、白沙屯三号隧道、好望角隧道群、过港一号隧道、过港二号隧道、过港三号隧道 |
地点 | 台湾苗栗县后龙镇 |
坐标 | 24.597278°N 120.723851°E |
系统 | 台湾铁路管理局 |
铁路线 | 海线铁路 |
起点 | 龙港车站南 |
终点 | 白沙屯车站北 |
运营数据 | |
动工于 | 1902年4月15日 |
贯通于 | 1921年(第一、第二隧道)[2] 1920年(第三隧道)[3] |
启用于 | 1922年10月11日 |
关闭于 | 1973年 |
业主 | 台湾总督府铁道部 (1922–1945) 台湾铁路管理局 (1945–2023) |
施工单位 | 鹿岛组[3] |
运营单位 | 台湾总督府铁道部 (1922–1945) 台湾铁路管理局 (1945–1973) |
通行类别 | 铁路(1922–1973) 自行车(2011–) |
技术数据 | |
轨道数目 | 单线铁路 |
轨距 | 1,067毫米(3英尺6英寸) |
电气化方式 | 非电气化 |
坡度 | 3.3‰及9.1‰[1] |
1919年8月1日起,海线铁路开工,由南北两端的王田(今成功车站西侧)及中港(今竹南车站)向中间推进兴建[7][注 1],其中公司藔(今龙港站)至白沙屯站间行经过港地区的路段,东为丘陵、西邻海岸沙丘,如果铁路沿海岸兴建,容易受冬季东北季风刮起的海沙侵袭,掩盖路基,有行车安全疑虑,所以将铁路定线于丘陵侧,并开挖隧道通过[2]。
此处丘陵段原本只打算开凿1座100.4米的短隧道,后来又重新定线,决定挖掘3座隧道,分别命名为第一白沙屯隧道(295m)、第二白沙屯隧道(162m)、第三白沙屯隧道(56m)[1][2][3],其中第三白沙屯隧道先于1920年完工,另2座山洞随后于隔(1921)年竣工。在隧道施工期间,发现土壤满是贝壳化石,因此,日本政府将其命名为“过港贝化石层”,并依《史迹名胜天然纪念物保存法》设立过港贝化石层石碑,明令不得滥垦滥伐。
白沙屯3座隧道(后龙过港隧道)为单线铁路隧道,洞口与内部下半部衬砌为混凝土结构,上半部圆拱则使用红砖砌筑,各个隧道口的造型都不相同,以顺应此处不稳的地层,其中第一白沙屯隧道南口更因怕海风夹带砂土造成行车困扰,由洞口下半部往外延伸约20米,像是伸出双臂一般。
本隧道因地形因素,第一隧道由北而南为3.3‰上坡,第二及第三隧道为9.1‰下坡[1];第一及第二隧道内为半径402米弯道,因此行车效率不佳,且1970年代隧道外侧(西侧)的海岸已衍生出海埔地,所以台铁局为增进行车效能,于1971年~1973年着手改线工程,将铁路西移,因此旧隧道于1973年底停用废弃。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