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离辐射(英语:ionizing radiation)又称游离辐射[1],是指波长短、频率高、能量高的射线(粒子或波的双重形式)。辐射可分为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电离辐射可以从原子或分子里面电离过程(Ionization)中作用出至少一个电子。反之,非电离辐射则不行。电离能力,决定于射线(粒子或波)所带的能量,而不是射线的数量。如果射线没有带有足够电离能量的话,大量的射线并不能够导致电离。
![Thumb](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b/b5/Radioactive.svg/320px-Radioactive.svg.png)
![Thumb](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8/8a/Radio_waves_hazard_symbol.svg/320px-Radio_waves_hazard_symbol.svg.png)
分类
- 电离辐射包含:α射线(α粒子)、β射线(β粒子)、中子等高能粒子流与γ射线、X射线等高能电磁波,而被称为宇宙射线的高能粒子射线则两者皆有。电磁波(光子)的电离能力,随着电磁波谱变化,电磁波谱中的γ射线、X射线几乎可以电离任何原子或分子。电磁波的频率愈高,能量愈强,电离能力愈强。在电磁波谱上,远紫外线,电离能力较强;
- 直接电离辐射:具有足够动能的、碰撞时能引起介质电离的带电粒子组成的辐射。[2]
- 间接电离辐射:具有足够动能的、碰撞时能产生带电粒子从而引起介质电离的不带电粒子组成的辐射。
- 非电离辐射是指与X射线相比之下波长较长的电磁波,由于其能量低,不能引起物质的电离,故称为非电离辐射。如近紫外线与可见光、红外线、微波和无线电波等电离能力较弱的电磁波。
人造辐射与用途
天然辐射
一些天然元素会自然发出电离辐射,例如镭、钚、铀、钍等元素,会释放电离辐射。正常的生活环境下,也会有少量的电离辐射,称背景辐射,是由自然界的氡气产生。
危害性与辐射的作用方式
电离辐射对人体的危害性极大,因为一般电离辐射是看不到的,而具有放射性的微尘极其细小不易被察觉,因而受害者可能会在不知不觉中被过量照射或吸入大量放射微尘。在短时间内过量照射或吸入大量放射微尘会引起急性放射病,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和脱发等症状,其造血功能、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亦可能出现异常;而放射性元素长期超量蓄积在体内,可引起慢性放射病。过量电离辐射有致癌和致畸作用。
- 外照射:电离辐射在人体外的辐射源对人体产生作用。
- 内照射:放射性元素进入人体,直接对人体内部产生作用。
电离辐射的一般接触机会
- 核工业系统:放射性物质开采、冶炼、核电站、核反应堆。
- 射线发生器生产和使用:粒子加速器、医疗X光检验。
- 放射性元素生产和使用:科研实验。
- 天然放射性元素伴生:稀土矿。
电离辐射的量和单位
参见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