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鸣盛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王鳴盛

王鸣盛(1722年—1797年),凤喈礼堂西庄晚号西沚居士江苏太仓州嘉定县人,清代经学家、史学家、政治人物。乾隆十九年榜眼,累官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乞休归,专心著述。著有《十七史商榷》。

事实速览 王鸣盛, 籍贯 ...
王鸣盛
Thumb
清代学者像传》第一集之王鸣盛像
大清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
籍贯江苏太仓州嘉定县
字号字凤喈,号礼堂、西庄,晚号西沚居士
出生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
逝世嘉庆二年(1797年)
出身
  • 乾隆十九年甲戌科第一甲第二名进士及第
著作
  • 《十七史商榷》
关闭

生平

王鸣盛生而敏慧,四岁随着父读书丹徒学署,日识数百字,县令冯咏将王鸣盛视为神童。十七岁时参加乡试中副榜,江苏巡抚陈大受招入苏州紫阳书院。乾隆十二年乡试未上榜,于是到苏州游憩,此时沈德潜以礼部侍郎致仕,即从其学诗,后又从惠栋问经义。乾隆十九年(1754年)榜眼,历任翰林院编修。累官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在出任福建乡试主考官途中纳一小妾,被御史罗典弹劾,左迁光禄寺卿。乾隆二十八年,42岁时以老母去世,从此休官不做,安家于苏州。家居者三十年,闭户读书,从事著述,以汉学考证法治史,与惠栋、沈彤研究经学。老年因读书穷日夜不辍,视力每况愈下,透过吴兴医针全愈,著书如常,自号西沚,享年七十八岁。

学术

Thumb
王鸣盛殿试卷,嘉定孔庙藏。

王鸣盛精研经学史学小学目录学等,坚持反对孔子的“春秋笔法”,对他所认为的前人对于历史的扭曲之处,如欧阳修的《新五代史》、朱熹的《通鉴纲目》,皆以史实予以驳斥。他主张:“经以明道,以求道者不必空执义理求之也。但当正文字,辨音读,释训诂,通传注,则义理自见,而道在其中矣”。李慈铭赞其“议论淹通,多足决古之疑”[1]

王兰泉钱大昕吴泰来曹仁虎赵文哲黄文莲并称为"吴中七子"。

著作

  • 《十七史商榷》
  • 《耕养斋诗文集》
  • 《西沚居士集》

《十七史商榷》与钱大昕的《二十二史考异》,赵翼的《廿二史札记》合称“清代史学三大名著”。

注释

参考资料

延伸阅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