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管
臺灣史前時代的項飾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玉管,是一种台湾史前时代的项饰,为两端钻穿之管形玉饰,为台湾东部新石器时代卑南遗址之特色玉器。依管径尺寸区分约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大管,管径在7mm至12mm间;第二类是中管,管径在2至6mm间;第三类是小管或称为管珠,管径在2mm以下。管身包括方管、圆管及介于方圆间等三类。与东部其他遗址相较,卑南遗址出土的玉管数量多而体长、体型最大[1]。
![Thumb](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7/7d/%E5%8D%91%E5%8D%97%E9%81%BA%E5%9D%80%E7%8E%89%E7%AE%A1.jpg/640px-%E5%8D%91%E5%8D%97%E9%81%BA%E5%9D%80%E7%8E%89%E7%AE%A1.jpg)
制作方式
玉管的制作方式为条状玉材修磨成圆柱状后,自两端钻凿贯通而成[2],其制作时使用之钻穿工具即有石质、金属质等不同推测,目前未有定论。有学者推测部分中短型管可能为长管所修改,因长管容易断裂,残断标本可以修整成中短管再利用[1]。
器物功用
一般所知玉管的用途是由数颗成串配戴于胸前的项饰。而国宝玉管是出自石板棺陪葬品,5件收拢成束置于墓主身旁,推测是作为陪葬品或作为某种特定目的使用[3]。有学者认为长度20公分以上长管不利于穿戴,是否仍作为串饰组件或已升华为一种象征器物仍需探讨[1]。
来源探讨
玉管主要以台湾玉为制作原料,台湾玉又称为丰田玉,产地主要集中在花莲县寿丰乡丰田荖脑山西林山区。由于卑南遗址出土玉器废料数量不多,因此目前认为大多数的玉器是由外地贸易输入而不是当地制作的[4]。
指定国宝
国立台湾史前文化博物馆典藏卑南遗址出土玉管一组5件,长达29公分,年代约为距今2800-2300年[3]。此组玉管外观研磨精致,规格均一,与台湾东部及邻近国家其他遗址所出土同类玉器相较,是目前所知长度最长者,凸显台湾新石器时代制玉工艺的技术高超及世界级的独特性。2012年文化部依据“古物分级登录指定及废止审查办法”第4条第1项第1、3、5、6款;第6条及第7条,指定成为国宝[2]。
参考来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