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德村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猎德村

猎德村位于中国广州市天河区猎德街道,是一座有900多年历史的村落。[1]

Thumb
1966年猎德村(右下)和冼村(左上)卫星图

猎德村位于珠江新城南部,南濒临珠江,村面积约470,还有发展经济用地约350亩,猎德涌从村中流过,将村庄分为东、西村。

得名由来

猎德,源自西汉思想家杨雄《法言义疏·学行》中“耕道而得道,猎德而得德”诗句,寓追求道德完全之意。[2]

历史

猎德开村始祖为李铨,于北宋徽宗年间到猎德定居,至今有900年历史,据元丰三年(1080年)的《元丰九域志》记载,是当时广州南海郡番禺县七镇之一。在两次鸦片战争期间建有猎德炮台,狙击英法联军。改革开放后,古村逐渐变成满布握手楼的城中村,环境卫生恶劣。

改造

2007年前,广州市政府禁止开发商参与城中村,导致相关工作几乎没有进展。市政府放开该限制后,猎德村成为了首个拆除重建改造的城中村。[3]改造前,猎德村总用地面积33.63万m2,净用地面积25.43万m2,总建筑面积68.62万m2,全村户籍人口7865人、3167户,外来人口近10000人。[1]

2002年猎德村实行撤村改制[1],同年11月26日,村成立猎德经济开发有限公司。改制的同时,政府曾对猎德的旧改做过一次尝试。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研究了旧猎德村、冼村等7条试点村的改造规划方案,编制了《猎德中心村更新规划》和《猎德村修建性详细规划》(均未公开)。但由于早期版本的控制性详细规划规定的容积率过低,损害了村民利益,导致村民没有改造意愿,且政府禁止开发商进场使旧改资金需求也无法满足。但是后来,一方面由于政策松动,由全面禁止开发商进场改为“政府主导,市场参与”,另一方面由于珠江新城的开发及片区内基础设施建设需要,猎德村村民率先提出了改造草案,并在天河区政府牵头指导下编制了改造方案。新的方案与既有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不符,因此需要对相关地块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先行进行调整论证。论证在2007年7月获得市城市规划委员会全票通过,随后在9月份通过了公示。按照该改造方案,需要的建设费用约30亿元人民币,而村集体经济猎德经济开发有限公司的年产值不到1亿元,若按原来的政策,仅依靠村集体进行改造,显然无法实施。按照方案,复建后的猎德新村大致可分为猎德大道-猎德大桥西侧和东侧部分,其中西侧的片区为融资地块,东侧的片区主要为回迁安置和配套区。2007年9月29日,富力地产合景泰富以46亿元(楼面价8095.3元)拍下当时广州史上最大商业地块,即桥西融资地块。拍卖资金返还旧猎德村用于复建安置。[4]

借着广州亚运的东风,猎德村于2007年10月启动拆迁。[4]经过大拆大建后,村民获得巨额补偿,2010年9月回迁,住进高层楼宇(回迁地块容积率高达5.2)[5]。原城中村地块现已变成珠江新城商务区的一部分,建有高层住宅、高档酒店、购物中心、甲级写字楼等,此外还有拆除复建的宗祠、村牌坊、仿古商业街等[5]。2024年12月24日,“猎德现代化都市旅游区”被评定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6]

歇后语

  • 猎德杨桃——尖笃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