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灰鹱(学名:Ardenna griseus)为鹱科水薙鸟属的鸟类,又名灰水薙鸟,俗名灰色水鸟是一种中大型鹱,属于海鸟家族鹱科。
在新西兰,它也以其毛利语名字tītī和羊鸟而闻名,如其近亲楔尾鹱(A. pacificus)和澳大利亚短尾鹱(A. tenuirostris)。
灰鹱于1789年由德国自然学家约翰·弗里德里希·格梅林正式描述,使用双名法Procellaria grisea[3]。该鹱在1777年由詹姆斯·库克在其第二次航行至太平洋的记录中简要描述,[4]而在1785年,英国鸟类学家约翰·拉森描述了一个博物馆标本。[5]灰鹱现在被归入1853年由路德维希·赖兴巴赫引入的水薙鸟属(Ardenna)。[6][7]属名Ardenna由意大利自然学家乌利塞·阿尔德罗万迪于1603年用来指称一种海鸟,种小名grisea是中世纪拉丁语中“灰色”的意思。[8]该物种被认为是单型种,没有亚种被认可。[7]
它似乎与巨鹱(A. gravis)和短尾水薙鸟特别密切相关,都是钝尾黑喙的物种,但其精确的亲缘关系尚不清楚。[9][10][11]无论如何,这三种鹱都是基于线粒体DNA的系统分析,被移入一个单独的属(Ardenna),在该属中的属于体型较大的。[12][13][14]
灰鹱长40—51 cm(16—20英寸),翼展94—110 cm(37—43英寸)。[15],嘴峰长约47.8毫米,喙宽度约7.8毫米,喙厚度约10毫米,跗跖长约55.8毫米,尾长约88毫米。[16]
它具有该属典型的“剪水”飞行方式,刚硬的翅膀几乎不拍动,从一侧倾斜到另一侧,翼尖几乎触及水面。其飞行强而有力,翅膀保持僵直,给人以一种非常小的信天翁的印象。这种鹱可以通过其深色羽毛识别,这也是其名称的由来。在较差的观察条件下,它看起来全黑,但在良好的光线下,它显示为深巧克力色,翼下中央有一道银色条纹。
通常很吵闹,灰鹱在繁殖地会咕咕叫和呱呱叫。
在大西洋中,这是唯一的鹱,而在其范围内的太平洋部分,还有其他全黑色的大型鹱。特别是短尾,在远处几乎无法与本种区分。[17]
灰鹱在南太平洋和南大西洋的小岛上繁殖,主要分布在新西兰、福克兰群岛、火地岛,以及奥克兰群岛和菲利普岛(诺福克岛附近)。它们在十月开始繁殖,孵卵约54天。小鸟孵化后,父母会照顾雏鸟86到109天。[15]
它们是壮观的长距离迁徙者,沿着环形路线迁徙,[18]在繁殖季节结束时(3-5月)向北迁徙,穿越太平洋和大西洋的西侧,6-7月达到亚北极水域,然后从西向东穿越,再在9-10月向南返回,11月到达繁殖地。它们并不是以群体迁徙,而是个体迁徙,只有在偶而的情况下才会聚集在一起;例如,1906年6月,两只灰鹱在墨西哥的瓜达卢佩岛附近被射杀,比大部分群体通过的时间早了几周。[19]同样,2004年10月在马绍尔群岛的瓜加林岛附近观察到的许多大型深色鹱,但身份仍然是个谜;它们可能是灰鹱或短尾水薙鸟,但一般认为这两个物种不会在那个时间通过该地区。[17]
在大西洋中,它们从福克兰群岛(52°S 60°W)北上至北大西洋的60至70°N的北挪威海域,距离超过17,300公里;在太平洋中,有相同或更远的迁徙距离;虽然太平洋的繁殖地不在南边(位于新西兰的35至50°S),但海洋的纵向宽度使得迁徙距离更长。最近的标放实验证明,在新西兰繁殖的个体,一年内行程可达74,000公里,远及日本、阿拉斯加和加利福尼亚,平均每天超过500公里。[20]
在英国,它们在8月和9月下旬向南移动;在强烈的北风和西北风下,它们可能会偶尔被“困”在狭窄的、几乎封闭的北海中,重返大西洋的路径上,可以看到它们在英国东海岸大量向北飞行,重新回到苏格兰北部的路径。
灰鹱以鱼和鱿鱼为食。它们可以潜水深达68米寻找食物,[20]但更常见的是在水面上捕食,特别是经常跟随鲸鱼捕捉被其惊扰的鱼类。它们也会跟随渔船,捕捉被扔掉的鱼屑。同位素分析显示,灰鹱和巨鹱的生态角色明显重叠。[21]
它们在巨大的群体中繁殖,雌鸟产下一颗白色的卵。这些鹱在用植物材料铺成的洞穴中筑巢,只有在夜间才会前往,以避免被大型海鸥捕食。灰鹱的洞穴结构,处于繁殖群体内部和外围可能有所不同,并受到繁殖空间和栖息地竞争的影响,茂密草丛下的土壤比其他基质更容易挖掘。[22]
在新西兰,每年约有250,000只羊鸟被土著毛利人捕获以提取油和食用。[15]即将离巢的幼鸟从洞穴中被收集,拔毛,并经常用盐保存。2022年,气候变化被认为正在影响w:Ngāi Tahu(毛利部落)这一捕猎文化。[23]
其数量在近几十年来一直在下降,目前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列为近危物种。[1]2009年,捕获量创下历史新低,一个捕鸟笼平均捕获接近500只鸟;而在2009年,这个数字估计接近每笼40只。
1961年8月18日,Santa Cruz Sentinel报导在加利福尼亚州北蒙特雷湾的海岸上,目击到数千只疯狂的灰鹱[24],它们吐出鳀鱼,撞向物体,并在街道上死亡。这一事件引起了当地居民亚佛烈德·希区考克的兴趣,与英国作家达夫妮·杜穆里埃的关于鸟类行为怪异的故事一起,启发了希区考克于1963年拍摄的惊悚片鸟,这是一个自然反抗人类的警世故事。[25]该影片现已被列入美国电影学会上世纪前十名惊悚片之列。
科学家在1961年蒙特雷湾船舶调查中收集的海龟和海鸟胃内容物中发现,79%的浮游生物[26]中含有制造毒素的藻类。"我非常确信这些鸟类是中毒了,"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的海洋环境学家西贝尔·巴古说。"所有的症状都与后来在同一地区发生的鸟类中毒事件极其相似。"
南加州大学的浮游生物专家拉斐尔·库德拉指出,20世纪60年代初,蒙特雷湾周围住房繁荣期间安装的泄漏化粪池可能是罪魁祸首,这些化粪池可能助长了有毒藻类的繁殖。[27]"这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自然现象,我们能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监测毒素的存在,并治疗受影响的野生动物。"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