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温病,中医学名词,具有几方面的意义。原始意义所指为一种类型的病证表现,它的主要特征是发病时体温会快速升高,造成的原因与六淫、内伤有关。至明清之后,又被当作与伤寒类似,但截然不同的病证。在温病学派出现后,温病开始受到中医学界的重视,对温病进行研究的学门称为温病学。
温病这个名词,最早是在《黄帝内经》中提出,其后的《难经》与《伤寒杂病论》对这个病证也做出一些描述。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初之气,地气迁,气乃大温,草乃早荣,民乃厉,温病乃作。”〈阴阳应象大论〉:“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生气通天论〉:“冬不藏精,春必病温。”〈热论〉:“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
《难经》〈五十八难〉:“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
《伤寒杂病论》:“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清朝初中期出现的温病学是温病的第二层意义,以叶天士、吴鞠通、王孟英等人的学说为代表,其处方称为温病方,学派为温病学派。此学派以医圣——东汉张仲景治外感病的钜著《伤寒论》中对于温病未有发挥,认为温病与伤寒是两种不同的病证,遇温病以伤寒方(又称经方)治疗病人多不得效或加重其病,而从《内经》论述、金元四大家刘河间的寒凉学派、明末吴又可温疫学说中逐步发展出温病学说的理、法、方、药。
在清末民初出现的《伤寒杂病论》之古本-《桂林古本》、《长沙古本》,内中增添了许多温病证状论治的条文。支持者认为,这证明了张仲景在东汉末对温病已经有很深的认识;但反对者则认为,这些段落的论述与温病学者所说近似,可证明这些所谓古本,皆为清末伤寒派医者所增添补入的。
温病中分成许多病型,分别为:
这是一篇与医学相关的小作品。您可以通过编辑或修订扩充其内容。 |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