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緣窄尾魟

魟科窄尾魟屬的一種魚類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波缘窄尾𫚉

波緣窄尾魟學名Himantura undulata)是魟科窄尾魟屬的一種大型軟骨魚,分佈於馬來群島印度的熱帶海域。波緣窄尾魟最大可長至1.3米寬,體型大致為四角尖銳的菱形。其尾長如鞭,無褶皺。成年個體的背部遍佈黃色邊緣的暗棕色斑點,而幼年個體。幼年波緣窄尾魟的斑紋比成魚更大,彼此間隔也更遠。其背部中間有珍珠狀的魚鱗和棘刺若干。由於波緣窄尾魟受漁業影響嚴重,IUCN將該種魚判為瀕危

快速預覽 波緣窄尾魟, 保護狀況 ...
波緣窄尾魟
Thumb
科學分類 編輯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軟骨魚綱 Chondrichthyes
目: 鱝目 Myliobatiformes
科: 魟科 Dasyatidae
屬: 窄尾魟屬 Himantura
種:
波緣窄尾魟 H. undulata
二名法
Himantura undulata
(Bleeker, 1852)
異名
  • Trygon undulata Bleeker, 1852
關閉

物種命名

荷蘭魚類學家彼得·布萊克爾於1850年在一份爪哇魚類清單中首次提及波緣窄尾魟,彼時他使用Trygon undulata這一學名[2] 。兩年後,他在《皇家巴達維亞藝術與科學協會備忘錄》一刊中正式描述該魚。其正模共有三具,產自雅加達三寶壟附近海域[3]。後世的魚類學家將該魚拆至新的窄尾魟屬,學名也因此變為今日的Himantura undulata[4]

種間關係

波緣窄尾魟與同屬的豹紋魟獅色窄尾魟英語Leopard whipray是親緣種。三者大小、顏色和形態均相仿,因此常有混淆。如波緣窄尾魟常被誤認為豹紋魟,後者亦常被標註成可能是波緣窄尾魟異名H.fava。此三種魟魚與同屬的齊氏魟等五種魟魚同屬一個複合種[5]

外貌描述

Thumb
成年波緣窄尾魟背部有蜂窩狀的大黑斑

波緣窄尾魟身體呈菱形,胸鰭較薄,寬略大於長,邊緣寬而圓,前緣呈弧形,吻部尖銳。其眼遠小於後方的噴水孔英語Spiracle (vertebrates)。其鼻孔長而窄,前方有一片裙形的皮皺。波緣窄尾魟的嘴為弓形,兩側嘴角各有一道皺紋,口腔內有一對乳頭狀凸起。其牙齒小,有一縱貫齒冠的隆起。該魚腹鰭較小,大致呈三角形。[4][6][7]。波緣窄尾魟尾部細長如鞭,長度約為體長兩倍,上下均無褶皺。其毒刺位於尾巴上半部,靠近尾根。毒刺之後的尾部有黑色與黃色交替的斑紋圖案。成魚鱗片小而扁,幾乎遍佈整個背部。其背部正中的鱗片大而圓,呈珍珠狀,後方還有2—3根棘刺,尾根處則沒有較大的鱗片。幼魚體表有較大的黑斑,彼此之間間隔較大。這些圖案會隨年齡成長逐漸演變成成魚背部的豹紋圖案。目前有記錄的最大個體體寬1.3米[4][6]

物種分佈

由於有數種魟魚易與波緣窄尾魟混淆,該魚的分佈範圍並不清晰。總的來看,該魚分佈於印度至台灣到新畿內亞的熱帶海域。然而,該魚不見於澳洲水域。所有源於澳洲水域的記錄均系錯認豹紋魟為波緣窄尾魟[4][8][9]

生態與習性

棲息地

波緣窄尾魟一般棲息於沿岸淺水區,尤其偏好海床較軟的水域,如沙質或泥質海床、紅樹林河口灣潟湖等地[4][8][9]

習性

目前人類對波緣窄尾魟的習性所知甚少。該魚是底棲魚類,常將自己掩埋於海床中[9]。據猜測,該魚主要以甲殼類為食[4]

生命週期

波緣窄尾魟是卵胎生魚類,發育中的胚胎會在母魚體內先後通過卵黃子宮腺分泌物獲取營養直至出生[4]。剛出生的幼魚體寬26—27厘米。在長至50厘米寬時,其背部的鱗片條紋已經發育完全[5]。波緣窄尾魟在體寬70—80厘米時達到性成熟[4]

種群保育

印度尼西亞商業捕魚者和個體漁戶均會捕撈波緣窄尾魟,故其正面臨嚴重的漁業壓力。漁民一般使用纏結網英語Tangle net拖網圍網捕撈該魚,偶爾也會使用延繩。該魚一般捕作食用魚,但其魚皮和魚膠亦有商業價值。由於波緣窄尾魟一般生活於易受漁業影響的淺海,其深受泰國灣等水域捕魚規模擴大的影響。此外,水污染、沿岸地區開發以及爆破捕魚等因素亦會破壞其棲息地。綜上,IUCN認為波緣窄尾魟種群正在下降,將其評為瀕危[1]

參考資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