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郡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建置沿革
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置天水郡,治所在平襄县,属凉州刺史部。西汉后期,天水郡领十二县、四道:[1]
东汉初领冀、望恒(汉书作望垣)、阿阳、略阳(《汉书》作略阳道)、勇士、成纪、陇、兰干、平襄、豲道、街泉、清水、奉捷、罕幵、戎邑道、绵诸道16县。汉光武帝建武八年(32年),析成纪县置显亲侯国,后国除为县。[3]东汉时,天水郡移治冀县,街泉县并入略阳县,省戎邑、罕幵、绵诸、清水、奉捷五县(道),陇西郡之上邽、西二县改属天水郡。汉明帝永平十七年(74年),改天水郡为汉阳郡。[4][5]永初五年(111年)左右,陇西郡上邽、西2县来隶[6]。汉灵帝中平五年(188年),分汉阳郡之豲道县置南安郡。汉献帝初平四年(193年),分汉阳郡之上邽县置永阳郡。[7]建安十九年(214年)南安郡、永阳郡废,所属豲道、新兴、中陶、上邽、清水、罕幵、绵诸道7县来隶。
东汉末,领冀、望恒、阿阳、略阳、勇士、成纪、陇、兰干、平襄、显亲、西、豲道、新兴、中陶、上邽、清水、罕幵、绵诸道18县。
魏初,复改汉阳郡为天水郡。晋武帝泰始五年(269年),置秦州,天水郡改属秦州。太康三年(282年),秦州并入雍州。太康七年(286年),复立秦州。太康中,天水郡领六县:上邽、冀、始昌、新阳、显新、成纪。[8]
北魏初,改上邽县为上封县。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七年(446年),分天水郡置汉阳郡。[9]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废天水郡,其地属秦州。
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改秦州为天水郡。天水郡领六县:上邽、冀城、清水、秦岭、陇城、成纪。[10]
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平薛举,改天水郡为秦州。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秦州为天水郡,治所由成纪县之敬亲川迁移到上邽县。天水郡领五县:上邽、成纪、伏羌、陇城、清水。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复改天水郡为秦州。[11]
人口
行政长官
- 郑据,汉章帝建初八年(83年)在任。[18]
- 朱敞,汉和帝时在任。[19]
- 马棱,字伯威,扶风茂陵人,汉和帝永元二年(90年)到四年(92年)在任。[20]
- 史充,汉和帝永元九年(97年)离任。[21]
- 张惇,敦煌渊泉人,东汉中期在任。[22]
- 耿冲,扶风茂陵人,东汉中期在任。[23]
- 盖进,敦煌广至人,东汉中期在任。[24]
- 赵博,汉安帝永初五年(111年)在任。[25]
- 庞参,字仲达,河南缑氏人,汉安帝元初元年(114年)离任。[26]
- 耿种,延光元年(122年)在任。[27]
- 傅众,汉安帝延光四年(125年)卒官。[28]
- 王奂,字子昌,河内武德人,汉顺帝时在任。[29]
- 张贡,汉顺帝汉安二年(143年)在任。[30]
- 种暠,字景伯,河南洛阳人,汉桓帝时在任。[31]
- 桥玄,字公祖,梁国睢阳人,汉桓帝时在任。[32]
- 刘济,汉桓帝延熹二年(159年)在任。[33]
- 赵熹,汉桓帝时在任。[34]
- 傅燮,字南容,北地灵州人,汉灵帝中平四年(187年)战殁。[35]
- 盖勋,字元固,敦煌广至人,汉灵帝中平中领。[36]
- 金旋,字元机,京兆人,汉献帝建安中在任。[37]
- 严干,字公仲,冯翊东县人,汉献帝建安十六年(211年)出任。[38]
- 法邈,右扶风郿人,蜀汉时遥领。[39]
- 马遵,魏明帝太和二年(228年)在任。[40]
- 鲁芝,字世英,扶风郿人,魏明帝时在任。[41]
- 王颀,魏元帝景元四年(263年)在任。[42]
- 封尚,晋惠帝太安二年(303年)被杀。[43]
- 李弇,字季子,陇西成纪人,前凉张骏时在任。[44]
- 王松忩,后秦文桓帝弘始中在任。[45]
- 赵温,字思恭,天水人,后秦姚泓永和二年(417年)逃往仇池。[46]
- 王智,琅邪临沂人,晋安帝义熙十三年(417年)到十四年(418年)在任。[47]
- 郦嵩,范阳涿鹿人,北魏初在任。[48]
- 常文通,河内人,北魏中期在任。[49]
- 杨小眼,氐人,北魏孝文帝时在任。[50]
- 裴秀业,河东闻喜人,北魏后期在任。[51]
- 李静,辽东襄平人,北魏后期在任。[52]
- 杨真,弘农人,北魏后期在任。[53]
- 梁台,字洛都,长池人,北魏孝武帝永熙中在任。[54]
- 常善,高阳人,北魏孝武帝永熙三年(534年)出任。[54]
参见
注释及征引文献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