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穆之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毛穆之(?—?),宪祖,小字虎生[1]荥阳阳武人。因与哀靖皇后王穆之同名而称字,后又因权臣桓温母亲孔氏名字有“宪”字而再称小字。故此史书中有称毛宪祖毛虎生替代其名。东晋将领毛宝的长子,自己亦是东晋将领,曾协助桓温北伐和参与多场东晋前秦的战事。

生平

辅助庾翼

毛穆之果敢坚毅,有父亲毛宝之风。被安西将军庾翼任用为参军。毛宝于咸康五年(339年)战死后, 毛穆之承袭州陵侯爵位。建元二年(344年),晋康帝庾冰相继逝世,庾翼回镇夏口并接管庾冰的部众,留长子庾方之为建武将军,代其守襄阳。因庾方之年轻,庾翼要选可信赖的将领辅助他,如此就选了毛穆之为建武司马永和元年(345年)庾翼死后,将领干瓒戴羲等作乱,毛穆之与江虨朱焘联手平定。同年朝廷以桓温接任荆州刺史,毛穆之又任其参军。

参与北伐

永和三年(347年),桓温攻灭成汉,毛穆之亦有随军。不久迁任扬武将军[2]颖川太守。永和十二年(356年),随桓温北伐,再次收复洛阳。同年桓温表谢尚为都督司州诸军事,驻镇洛阳,不久班师回荆州,留毛穆之等人留守守卫洛阳并等待谢尚。升平初年迁督宁州诸军事、扬威将军、宁州刺史。升平四年,桓温被封为南郡公,因毛穆之受封的州陵县在南郡,故此改封为建安侯,并再任桓温的参军,加冠军将军。

太和四年(369年),桓温再度北伐,进攻前燕,毛穆之监察凿开河道的工程,成功引水令桓温水军进入黄河。同年桓温撤退,留毛穆之以本官督东燕四郡军事,领东燕太守。同年豫州刺史袁真寿春叛归前燕,毛穆之以冠军将军领淮南郡太守,守历阳。太和六年(371年),桓温攻陷寿春,袁真余众溃散,毛穆之则督扬州之江西军事,领陈郡太守以作安抚。及后改督扬州之义成、荆州五郡、雍州京兆军事、襄阳、义成、河南三郡太守。不久进领梁州刺史。但不久就因病解职,以冠军将军身份征还。

助守国境

宁康元年(373年),前秦进攻蜀地,梁州刺史杨亮及益州刺史周仲孙都不能抵抗前秦的攻势,各自都弃州退走,周仲孙亦因益州失守而被免官。桓冲于是让毛穆之假节督梁州之三郡军事、右将军、西蛮校尉、益州刺史、领建平太守,戍守巴郡。毛穆之随后便与儿子毛球领兵攻伐前秦,但到巴西郡时就因缺粮而退屯巴东郡。太元二年(377年)获桓豁表监沔北军事。[3]

太元三年(378年),前秦将领彭超进攻彭城,毛穆之假节监江北军事,镇守广陵,及后即迁宣城内史,镇守姑孰,领五万兵在当地抵御前秦军。太元四年(379年),兖州刺史谢玄率兵救援彭城,成功令留守彭城的沛郡太守戴逯安全撤出彭城,然而彭城还是被前秦夺去。毛穆之在谢玄出兵后受诏改受荆州刺史桓冲节度,桓冲于是命毛穆之游军沔中,支援被困于襄阳朱序。但同月襄阳陷落,朱序被俘。毛穆之又领三万兵进攻巴郡,派赵福袁虞率水军沿江西上,以图救援被围于魏兴吉挹,但赵福等人被前秦击败,毛穆之退屯巴东郡,而魏兴后亦被前秦所攻陷。[4]

毛穆之及后病死[5],朝廷追赠中军将军,谥号为

子女

  • 毛珍,毛穆之子,官至天门太守。
  • 毛璩,毛穆之子,毛穆之诸子中最为知名,官至益州刺史,后被谯纵所杀。
  • 毛球,毛穆之子,梓潼太守。
  • 毛璠,毛穆之子。
  • 毛瑾,毛穆之子,官至梁二州刺史,后被谯纵所杀。
  • 毛瑗,毛穆之子,官至宁州刺史,后被谯纵所杀。

注释

参考文献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